song3595
[离]
论坛等级:行侠仗义
本站身份:普通会员
发表主题:21
论坛精华:0
发表回帖:47
可用积分:1770
注册时间:2008-06-04
最后登录:2009-04-05
|
银圆的由来
本帖被 完美 从 新手入门 移动到本区(2014-07-25)
中国近代银元铸行概况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中国海禁渐开,随着外贸日益繁盛。外国银元开始流入中国,旧有银两币制同存在形式,种类名称过于复杂、成色高下不齐、平砝大小不一、称量、颜色及计算极为烦难等弊端。 不适应用难以为继。至便包括墨西哥、荷兰、葡萄牙、美国、日本等国家或地区银币在内之大量外国银元,得以乘虚涌进中国市场。据不完全统计,迄止1910年在华使用之外国银元已逾十五种,数量达十一亿元之巨。外商大量输入重七钱二分、成色约百分之九十三银圆,与重一两、成色百分之九十三点五的中国该银等量交换,套取大量银锭出口,尤以鸦片贸易剧增,巨额白银外流,银价暴涨,危及国计民生,银元届时已成西方列强控制当时中国政治经济与财政金融重要工具。中国朝野有识之士莫不忧心如焚。纷纷提出改革建议,;力主中央政府统一铸造银圆,籍以“维主权、存正朔、收利权、塞漏洞,”限制洋银流通,阻截白银外流,挽救国家经济。 乾隆57年(1792年)清廷听行令西藏地方政府,设炉鼓铸地区性流通货币——“乾隆宝藏”用以驱除曾长期流通于该地区之廓而喀(尼泊尔)劣质银币。“乾隆宝藏”银币以中国历史上首枚形制,重量、成色等皆由中央政权明文统一规定,严格督造并广泛使用之银币流通铸币。 清廷光绪十年(1884年),中国自铸机制银币在历经近半个世纪反复论争酝酿之后,始由吉林机器官局铸成。光绪十二年(1886年),广总督张之洞于广州筹创“广东钱后”。全套造币机械由英国伯明翰喜敦造币厂购进,并进聘外籍技师。光绪十五年(1889年)该局投产,初铸共有五等币值之“光绪元宝七钱三分银币系列”(便称七三番版)如“光绪元宝七钱二分银币系列(更称七二番版),成为中国近代官铸机制银圆之滥觞。惟因币铭“光绪元宝”被英文围绕,遭致清廷驳回,未正式发行。光绪十六年(1890年)四月,新版光绪元宝七钱二分银币系列铸行,正面 刻汉满文“光绪元宝”字样,并 “广东省造”及记值文字,背面中央均为蟠龙图案 ,环以英文币铭。后经清廷下令作为法币,终成晚清中国自铸银圆典型规范,“市面行用,商民称便”。此后各省群起效尤,竞相设厂鼓铸,大利所在,不待清廷下令推广,即已迅速在全国展开。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已有天津、广东、湖北、北洋、江南、新疆、安徽、湖南、奉天、吉林、黑龙江、福建、云南、台湾等十余个省区设厂铸币。由于各省各自为政、钱法混乱,银币成色重量不一,且 以省名,互相抵制,流通不畅。 面对全国竞铸银元热潮,清廷力图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独占铸币暴利,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下令除广东、湖北两局处,其余造币厂全部裁撤,遭到地方势力强烈反对。同年,在北京筹办“京局”(即中央造币厂),拟铸“庚子京局制造光绪元宝银币”,次年就毁于八国联军入侵。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又建天津户部造币总厂,欲铸大清金币、大清银币、大清铜币通行天下,以求统一货币铸行权,未果。后曾酌留江南、北洋、湖北、广东四处分厂,并令各省造币厂停止扩充,统一更名为某省户部造币分厂,所用币模均由总厂提供,亦不能如愿。
民国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朝覆之。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民国政府将原江南造币厂改为财政部管理,开始铸行 有孙中山先生侧面肖像,面值分为壹圆、贰角、壹角之“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民国初年, 中国市场银元流通状况更趋混乱,海外各国银币和清朝龙洋并行,种类繁多,成色不一,市价时高时低,民众经济活动涤受其害。1914年2月,民国政府着手改革币制,公布“国币条例”及其“实施细侧”。以求整顿并统一银币铸行。规定以壹元银圆为本位币,分壹圆、半圆、贰角、壹角四等币值,几在中国境内以国币授受者,无论何种款项,概不得拒绝。国民政府还在大量收兑龙洋政铸新币。是年十二月,财政部天津造币总厂首铸新版银币,其正面 袁世凯侧面头像及发行年号,背面 嘉禾纹饰与币值,俗称“袁头币”,计有壹圆、中圆、贰角、壹角、五分共五等币值。新币币值划一,花样全新,重量成色准确,易于识别,将快风行各地。在1914年至1921年间,曾多方鼓铸。为数甚巨,并渐排斥各种外国银币,成为中国流通银币中最重要币种。
1927年,北伐战争胜局已定,北洋军阀统治集团土崩瓦解,国民党政府复都南京。因国民厌恶袁世凯窥国称帝丑行,政府停铸“袁头币”改以民国元年版孙中山先生像开国纪念币旧模,略改英文币铭等,由南京、天津、浙江、四川等造币厂鼓铸,暂为替代。后国内政令渐趋统一,各省造币厂陆续停办,银币滥铸现象获得一定程度控制,财政部开始于上海筹建中央造币厂,着手拟定新版银本位币设计方案,委托奥地利、英国、美国、意大利、日本五国代刻孙像民国十八年(1929年)帆船图案银币币模,交杭州造币厂试铸之。
“两”“元”之争: 与此同时,清廷内部围绕银元以“两”为单位抑或以“元”为单位展开激烈争斗,坚持“两”单位者依托慈禧太后为首之后党,赞同“元”单位者以拥护光绪大帝变法维新为号召,如是,“元、两之争”逐成封建保守势力与维新变法势力间权力斗争之一方面,两派针锋相对,论争俞演俞烈。至清宣统二(1910年),赞同“元单位”一派终占上风,是年10月,清廷颁布“币制则例”,规定“中国国币单位”着即定名曰圆,暂就银为本位,以一元为元币,重库平二钱二分;另以五角、二角五分、一角三种银币、及五分镍币,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种钢币为辅币。元角分厘各以十进,永为定价,不得任意低昴。造币总厂按此条例先后铸成,“定统年造大清银币”及“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等。
两元并用: 在银元渐成近代中国本位货币之同时,治用数百年之银两制度影响依然存在。自清末至民国前期,中国国际收支,如关税、盐税、偿付外责本息等,因受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束缚,仍按银两折合,上海、汉口、天津等地仍然使用银两制度,国内大宗商业往来交易等亦以银两计算,从而形成两、元并用之双重币制。十九世纪末,西方各国先后改行金本位币制。1926年印度完全放弃银本位币制,中国逐成为全球唯一以银为币的国家,各国藏银大量涌入,严重干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秩序。清末以来,中国仅在因偿还国际债务而用白银折合金镑方面,即已蒙受巨额“镑亏”损失,民国前期由于“镑亏”所致额外损失竟达一千万规元以上。 1933年3月,国民政府正式下令施行“废两政元”,规定“所有征收税款,自用银两交纳者,一律改用银本位币,此举之实施,起于其时中国金融中心上海,4月6日起通令全国执行。至此银两货币制度终告消亡,银本位币制得以确立。同年,上海中央造币厂根据“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草案”规定,开铸币值为壹元之新版银本位币,其正面 有孙中山侧面像及纪年,背面 中国双桅帆船图案和币值,俗称“船洋”曾大量发行流通。
最终遭遇: 1933年至1944年间,美国为操纵国际白银市场,转嫁国内经济危机,争夺对使用银本位币制国家之货币控制权,减轻银价下跌对国内银矿之压力等,实行包括“银购入法”,“购银法案”,“白银国有令”等在内的一系白银管理政策,采取禁止白银出口及将白银收归国有等措施,令世界银价暴涨,中国首当其冲,白银大量外流,令1934年7月至10月中旬,白银流出即达2亿元以上,“工商凋敝,百业不振---,国际收支大蒙不利,国民经济日就萎败,种种不良状况纷然并起。不采有效措施,则国内现银存底,必有外流罄尽之虞,---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在上年颁布“白银出口增税实施令”之后,决定“自本月4日宣布以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所发钞券为国家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至此旧有银本位制度被不兑现纸币流通制度所替代。白银在法律上已不再作为流通货币,银币、厂条、生银、银锭、银块、及其它银类开始退出中国货币流通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