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寻”总版主的回帖说开去
图片:
图片:
从“追寻”总版主的回帖说开去 羊年到来之际,我将珍藏了近二十五年的吉林辛丑一百个铜元发到网上,一来是给所有泉友拜年;二来也是借中国清末铜元面值最大的“吉林一百个”寓意,给泉友增加点喜庆气氛,大吉大利!百吉百顺! 在“1884钱币网”发帖后,再次引起众泉友纷纷回帖,其中有泉友回帖:“可惜!这个品相对于品相派来说基本就是废品了,不知放到拍卖会上会发生什么情况?”于是,总版主“追寻”发了非常有见地的回帖:“品相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有对比才有品相,没有对比就没有品相啦!”。对此我非常赞赏,也深有同感。不由得想起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吉林辛丑一百个铜元被我购得一周后,我就写了《吉林辛丑铜元的新发现》一文,最初是蜡纸油印40份,发给周围的泉友,顿时在沈阳的泉友中炸锅了。当时出售给我铜元的泉友立即找到我,愿以N万元价赎回,还有一位当时在泉界知名度很高的高手找到我说:“张老师,这枚钱是我最先看到的,就因为品相不好我没有要,假如品相好的话,N万元我都能要”。我说:“小N啊,假如是孤品的话你还讲究品相吗?这品相最坏的就是最好的,因为它没有可比性!”这位泉友才恍然大悟。 《中国钱币》杂志1992年第四期,刊登了我的小文(是在我原文基础上删减了三分之二),并在彩色插页中第一次将吉林辛丑一百个铜元靓照公布于众,当时在中国钱币界特别是机制铜币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许多顶级收藏家及泉友纷纷来电来信,台湾收藏家施诚一先生就用“如雷贯耳”来形容这一发现,并称这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铜元皇帝”!是啊,在中国铜元中能称得上“之王”的可以说有“十珍”或“五十珍”,能称得上“皇帝”的恐怕只能有一个,尽管它品相不好,尽管它遍体鳞伤。正因为如此,它才折射出了中国铜元百年沧桑,折射出了中国近代百年来的坎坷经历。 由此我又想起了中国古钱币中曾经的大孤品、大名誉品“大齐通宝”。“大齐通宝”是南唐开国皇帝李弁铸造的第一种南唐钱币,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主徐知诰(李昪)所铸造,李昪曾为徐温养子,故名徐知诰,曾被徐温封作齐王。杨吴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徐废吴睿帝自立,国号大齐,铸大齐通宝钱。此钱曾经在中国不同时期分别出现两枚,一枚的右上方缺角,钱币界称之为“缺角大齐”;另一枚钱上钻有4个小孔,被称为“四眼大齐”。大齐通宝钱最早在清代著名泉家翁树培的《古泉汇考》中有所披露:“此钱仁和戴氏所藏,轮有微缺,铜质颇古,字亦拙滞。”告诉了人们第一枚大齐通宝(即“缺角大齐”)的出处和钱币特征,并且最先提出了关于此钱的不同论述,给后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线索。“缺角大齐”最初是由戴氏仁和得于一个酒徒,一百多个古钱,其中只有两个出众好钱,一个是铁宝庆,一个是缺角大齐。杭州泉家吴逸庵,看到两个钱都十分喜欢,便提出用数方汉印与之交换,戴氏只把宝庆割爱给他,留缺角大齐自己珍藏。后来戴氏将大齐通宝钱交给他的儿子戴熙(1801年至1860年)珍藏,戴熙乃清道光咸丰年间泉家,江南一代名士,字醇士,谥号文节,工诗书,善绘画,喜金石。他将缺角大齐钱拓本首次在其泉学大作《古泉丛话》中予以披露,后世诸谱中缺角大齐均出于此。 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起义军李秀成部攻破杭州城,戴熙自缢身亡,“缺角大齐”从此人间蒸发。有人说戴氏是怀揣这枚宝贝古钱举身跳钱塘江而死的,也有人持不同的说法。民国著名泉家郑家相曾言:“文节在殉难前将所藏古泉悉埋土中,此钱恐亦在埋没之中。”据说后人为了得到这枚稀世珍品,争相高价购买戴宅,掘地三尺,又几经转卖,甚至泥土都要用细箩过筛,终无所获。 此后的六十五年中,大齐通宝钱在中国历史成为空缺,实在令人遗憾!无独有偶,民国十四年(1925年),第二枚大齐通宝被发现,再次填补了这一历史空白。这次是由近代钱币收藏与研究家戴葆庭(1895~1976)先生发现于江西鄱阳农村,此枚大齐通宝虽然不缺角,但因为用于儿童玩耍做毽子,钱肉被钻出四个小孔,因而称为“四眼大齐”。在中国先后两品大齐珍钱,均经戴姓发现,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也可能是天意吧。由于“缺角大齐”不复存在,“四眼大齐”就成了世间孤品,弥足珍贵,顿时身价倍增,后被著名钱币收藏张叔驯重金购得,藏于密室,从不示人,且因而自号“齐斋”。因有前述藏泉前辈的人文掌故,张叔驯得之后呵护之殷切可以想见,目击原品者非常稀少,为防止他人翻制,就连拓片也控制甚严,甚至在1927年印行的一期《古泉杂志》上,也未同意付刊。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抗战前夕,张叔驯举家赴美,临行前事业及全部藏泉委托其姐姐张智哉代管。抗战胜利后,张叔驯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返回上海处理资产,回美时携带其收藏的古钱精品约两千枚,其中就包含有“大齐通宝”,返回美国后的第二年患胃癌病故。至此,这枚“四眼大齐”下落不明,不禁令人惋惜! 大齐通宝钱在中国历史上曾两次出现,第一枚与第二枚间隔六十五年,均为大孤品,虽然其品相不好,都有缺陷,但它能补史载之缺,能考证一段历史,这才是它最为珍稀之处! 吉林辛丑一百个铜元铸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至今已有一百一十五年的历史,它原是为了抵制沙俄的金融入侵,急地方财政和流通所需而仿照俄国戈比铜币铸造,现有当时“吉林代理银元局事务佐领纳音布向吉林将军长顺禀呈”原文在案,按当时的设想有二百文、一百文、六十文、四十文等面值,但多年来只发现有二十文和五十文两种面值,数量均极为稀少。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又发现了一百文面值,至今为孤品,而且一百文铜元的重量(重31.1克,相当于一两)与二十文、五十文铜元重量悬殊极大,不成比例,甚至高出原来设想的二百文铜元的重量,这给我们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吉林辛丑铜元当属试铸,没有正式发行流通,因而流入民间的极为罕见,加之又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更如凤毛麟角。此币由于长期流落民间,伤痕累累,品相甚差,但文字及图案仍清晰可见,不失其华美高贵之神韵。吉林辛丑一百个珍品铜元的发现,是中国铜元研究中可喜可贺的事,它的出现,填补了这一历史空白,也为进一步研究吉林铜元提供了实物佐证! 在追求历史的传承上,“与古人对话,与文物同行”本就是研究的重要一环。戴熙曾在《古泉丛话》中提到:“藏钱已足补史传之缺者为贵,故异钱可考者上也,无可考者次也,厌胜下也。”他首次提出钱币收藏的原则,一直影响到今天,为后世钱币收藏指明了方向,我们搞收藏和研究很大程度上也应把握此原则。
后附泉友回帖选登( 钱币天堂、钱币纵横、机制币论坛、1884钱币网): 段洪刚:一枚珍币,一段历史,一种境界!谢谢张老师分享珍藏!在下半月前前往沈阳拜会张老师时得以一睹珍品尊容,并上手赏鉴,实在是幸运之至!特把最初看到图片时随笔咏叹的小诗贴上,略表敬意: 古诗其一 久闻百吉龙,今见写真相。 通宝万年青,卧龙读沧桑。 分享留香久,信服沈水阳。 半纪无匹敌,铜元称帝王! 古诗其二 沧江惊岁晚,青锁点朝班。 龙在江湖游,人借吉语安。 曾期韩荆州,局促大武汉。 黄鹤飞翔远,倩问尊驾安! 牧云秋:能够发现并考证一个全新的品种,是收藏家最高的境界了! 完美:存在就是为了历史!这也是收藏的意义,孤品之王!吉林铜元之首,和吉字一两一样地位! 追寻:品相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有对比才有品相,没有对比就没有品相啦! 痕迹天空:钱币除了品相外,还有许多需要承载的。好东西! 河西:丐帮之宝!神物,能一睹芳容也是三生有幸。这东西也就是现在网络大开的年代能见识一下真容,要是十几年前,那是不敢想的。 尚正:久闻此币的大名,今首次见到高清大图,仍感心中震撼。所配文章研究深入,史料充分,填补了此类币研究的空白。可喜可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