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拍卖] 9月20.纵横秋季百万拍卖会F [纵横拍卖] 9月25日,老藏家秋季百万专场E [纵横拍卖] 12月22日纵横冬季百万拍卖会B [纵横拍卖] 百项钱币130场,12月25日圣诞节开拍
2024年05月07日
 
 
 
本页主题: 珍稀的吐火羅斯坦仿卑路茲一世 銀迪拉姆 帶薩爾馬罕徽記 人气:4292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失落的文明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46
论坛精华:2
发表回帖:27
可用积分:790
注册时间:2010-03-02
最后登录:2011-09-01
2010-07-19 01:1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楼 主]

珍稀的吐火羅斯坦仿卑路茲一世 銀迪拉姆 帶薩爾馬罕徽記

本帖被 九加五 设置为精华(2010-07-25)
图片:


图片:


图片:


珍稀的吐火羅斯坦仿卑路茲一世 銀迪拉姆 帶薩爾馬罕徽記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5306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3-12-16
2010-07-19 15:44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 楼

王老师,阿富汗东北部地区是古代东、西方民族的汇聚之地。在前伊斯兰时期,该地区的民族构成在原来东伊朗语民族巴克特里亚人的基础上,先后融入了希腊人、斯基泰人、大月氏人、波斯人、嚈哒人和突厥人等。该地区在历史上先后被称为巴克特里亚和吐火罗斯坦......

该银币是否属于上述地区的打制币?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5306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3-12-16
2010-07-19 22:0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2 楼

图片:


撒馬爾罕(烏茲別克的第二大城)
中亞最古老的城市是之一,突厥語為富庶之地,坐落在海拔710公尺的澤拉夫尚河谷地,在西元329年被亞歷山大攻佔,此為絲路西段(北路)必經之城,為印度、波斯、突厥、中國等商賈交流買賣重鎮,漢代曾稱此地為「康居」,故融合了印度、伊朗、蒙古、中國及歐洲文化。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5306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3-12-16
2010-07-19 22:46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3 楼

大夏

中亚古国。又译作“吐火罗”﹑“者(代用字)货罗”﹑“吐火罗斯坦”。大夏故地在中国西北地区﹐大夏人生活中心大致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属东伊朗人种。大夏很早就与中原地区有交往﹐古籍中对其多有记载。公元前174~前161年﹐伊塞克湖东岸和伊犁河上游流域的塞种部落受大月氏第一次西迁的冲击﹐向南迁徙。途中与大夏发生冲突。战败的大夏人除一部分傍南山(今阿尔金山﹑祁连山山脉)东逃﹐进入陇西洮河流域外(汉时曾在此置大夏县)﹐大部向西迁徙﹐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後进入中亚阿姆河以北地区﹐与同样受大月氏冲击而从伊塞克湖以西迁徙至此的塞种部落汇合﹐约在公元前145年﹐他们同一部分塞人冲过阿姆河﹐占据巴克特里亚(今阿姆河与兴都库什山之间的地区)﹐将盘踞此地两百馀年的中亚希腊人逐往兴都库什山以南地区。公元前 128年﹐张骞出使大月氏至阿姆河时﹐见大夏人定居巴克特里亚﹐遂以“大夏”之名称呼之﹐後来的西方史家和阿拉伯人则称之为“吐火罗斯坦”。大夏人在巴克特里亚安顿不久﹐就被第二次西迁而来的大月氏征服。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5306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3-12-16
2010-07-19 22:46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4 楼

大夏人为半农半牧者﹐有自己的语言。20世纪初﹐在新疆库车﹑龟兹发现一种古语言﹐曾一度被认为是吐火罗语。近年来﹐在巴克特里亚发现一种属中古波斯语的地方方言﹐书写时租藉希腊字母。一些学者认为这才是大夏人的语言﹐故称之为“真正吐火罗语”。另有一说主张大夏人为巴克特里亚土著﹐“大夏”即巴克特里亚王国之异称。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5306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3-12-16
2010-07-19 22:4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5 楼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史籍比较分析,以及采用语言历史学研究分析,解析大夏之名与巴克特里亚、吐火罗等古国之间的关系。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5306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3-12-16
2010-07-19 22:4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6 楼

西域大夏国之名,是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后首次提及的西域古国之一,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有此记载:“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馀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无大长,往往城邑置小长。其兵弱,畏战。善贾市。及大月氏西徙,攻败之,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馀万。其都曰蓝市城,有市贩贾诸物。其东南有身毒国。”[1]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5306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3-12-16
2010-07-19 22:48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7 楼

与西方历史做比较,大夏究竟是指哪个国家,目前大致有两种意见:

1)  大夏即希腊人所建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2]等持此说。

2)  大夏即吐火罗,如《辞海》(1999年版)[3]等持此说。

由于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在其《地理学》第11卷8章2节中,记载了吐火罗(Tokhara)等四民族渡药杀水(锡尔河)南下,从希腊人手中夺取巴克特里亚的事件[4]。而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几乎与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同期,这为确定大夏究竟是吐火罗(Tokhara),还是被吐火罗(Tokhara)推翻的巴克特里亚增添了难度,以至于至今也未能达成一致。

目前,持大夏即巴克特里亚一说的,大多将吐火罗对应于原籍在中国后来西迁至西域的大月氏或为大月氏的一部分[5]。而持大夏即吐火罗一说的,则大多认为大夏人原籍在中国,后来西迁至西域并攻占了巴克特里亚。[6] [7] [8]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5306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3-12-16
2010-07-19 22:49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8 楼

一、大夏与大月氏

在正史中,大夏之名始见于《史记》[9],与大夏经常同时出现的国名则有大月氏。此后的《汉书》[10]、《后汉书》[11]等对大夏和大月氏的记载与《史记》基本相同。《三国志》中未见大夏和大月氏之名。《晋书》在“大宛国”条中提到了大月氏[12],但未见提到大夏。

《魏书》[13]和《北史》[14]中始见有吐呼罗国,同时还都列有大月氏国,但皆未见大夏之名。此外《北史》中还列有吐火罗国[15]。《隋书》中列有吐火罗国,在“康国”条中提到了月氏之名[16]。《旧唐书》中无大月氏国和吐火罗国,但在“罽宾国”条中提到了大月氏、在“波斯”条中提到了吐火罗[17]。《新唐书》中列有“吐火罗”条:“吐火罗,或曰土豁罗,曰睹货逻,元魏谓吐呼罗者。”[18]按《新唐书》的说法,《魏书》和《北史》中的吐呼罗就是吐火罗。《新唐书》中还记载:“挹怛国,汉大月氏之种。大月氏为乌孙所夺,西过大宛,击大夏臣之。治蓝氏城。大夏即吐火罗也。”[19]《新唐书》所提到的大夏,显然是指汉时大夏,而现在则是吐火罗。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5306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3-12-16
2010-07-19 22:49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9 楼

观古籍可知,大夏之名见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中,而吐火罗之名(或同音异字)则见于《魏书》、《北史》、《隋书》、《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大夏和吐火罗之名分别出现在两个时期,即汉时西域有大夏、大月氏而无吐火罗,北朝及以后的西域则有吐火罗、大月氏而无大夏。

鉴于北朝及以后的史籍中吐火罗和大月氏并列出现,所以将吐火罗对应于大月氏显然不妥,就是对应于大月氏的一部分也是很牵强的。相反,大夏与吐火罗之名的分期出现,则为大夏即吐火罗一说带来了较为有利的信息和旁证。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5306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3-12-16
2010-07-19 22:5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0 楼

二、大夏与吐火罗

主张大夏即吐火罗的学者认为,“大夏”正是吐火罗(Tochara)的精确音写[20],或为西方记录中所载“Tokhara”之对音[21]。但究竟如何“精确音写”或“对音”,却一直未有学者做明确的表述。下面试图从语言历史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西晋末年,中原大地发生了所谓“五胡乱华”事件。《晋书·地理志》记载了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以后,中原地区的汉族因躲避战乱而纷纷南迁至长江以南地区。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对此做了大幅描写:“汉族人大量流亡,落后族大量内迁,是从西晋末年开始的,到隋文帝灭周才告结束”。十六国时期,数十万匈奴、羯、鲜卑慕容部等族入塞,最后均融入汉族;北朝时期,鲜卑族在黄河流域建立了魏国,这期间,北方各族更是大规模南迁。经过几百年的各族迁移,结果是“隋唐时期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族,实际是十六国以来北方和西北方许多落后族与汉族融化而成的汉族”。[22]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5306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3-12-16
2010-07-19 22:5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1 楼

语言学家们认为,经过五胡乱华事件后,中国北方方言的语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3]“总的说来,普通话的语音系统跟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比较,是大大简化了,而南方各方言,却不同程度地保留了较多的古音成分。如吴方言在声母方面保留了古浊声母和清声母的区别。”[24]因而“现在的吴语是中古北音的继承者。”[25]按语言历史学,晋以前北方地区的语言是中古北音,晋末以后则演变为现代北方方言(普通话)了。

既然“现在的吴语是中古北音的继承者”,那么就用现在的吴语来读一下“大夏”两字吧。以下便是用吴语中的上海方言所读“大夏”两字的音(采用国际音标注音):

大  [26]

夏  [27]

用上海方言读“大夏”,其读音与“吐火罗”读音很接近,而与“睹货逻”读音则几乎一致。这完全证实了北朝以后用北方方言所读的“睹货逻”之音就是晋以前用中古北音所读的“大夏”之音。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将“吐火罗”正音为“睹货逻”[28],可见这是唐玄奘亲耳所闻之记录,非常准确和忠实。同时也反映出自北朝至唐,北方方言一直在变化之中。

综上分析,大夏与吐火罗(睹货逻)完全就是同音异写,大夏即吐火罗,正如《新唐书》所说的那样。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5306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3-12-16
2010-07-19 22:5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2 楼

结  语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史籍的比较分析,由于史籍中大夏与吐火罗从未同时期存在过,而吐火罗与大月氏则有同时出现的情况,所以将吐火罗(Tokhara)对应于大月氏,将大夏对应于巴克特里亚的说法显得过于粗糙。

通过语言历史学的研究分析,用现代吴语(即中古北音)读“大夏”,其音与用北方方言(普通话)读“睹货逻(吐火罗)”之音相同,因此可以证实:大夏即吐火罗。

从地域角度看,无论是巴克特里亚、大夏,或是吐火罗、大月氏,它们都曾经被用作今阿富汗北部阿姆河流域的地名。但作为国家或民族,巴克特里亚、吐火罗、大月氏则具有完全不同的概念,他们是完全不同的国家或民族。而中国史籍所记载的西域大夏国,应当是后期史籍中记载的吐火罗,也是西方史料中的吐火罗(Tokhara),而决不是巴克特里亚王国。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5306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3-12-16
2010-07-19 22:5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3 楼

-------------------------------------------------------------------------

[1]见《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10卷)7》,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407页。
[3]《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760页。
[4] [苏]加富罗夫著,肖之兴译:《中亚塔吉克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90页。
[5]《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760页。
[6]《中国百科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901页。
[7]黄文弼著:《西北史地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第1版,63、123、124页。
[8]余太山:《说大夏的迁徙──兼考允姓之戎》,《夏文化研究论集》,中华书局,1996,176-196页。
[9]见《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10]见《汉书·卷九六上·西域传第六十六上》。
[11]见《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第七十八》。
[12]见《晋书·卷九七·列传第六十七》。
[13]见《魏书·卷一〇二·列传第九十》。
[14]见《北史·卷九七·列传第八十五》。
[15]见《北史·卷九七·列传第八十五》。
[16]见《隋书·卷八十三·列传第四十八》。
[17]见《旧唐书·卷一九八·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18]见《新唐书·卷二二一下·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
[19]见《新唐书·卷二二一下·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
[20][日]榎一雄等:《月氏及其迁徒》,[法]雅诺什·哈尔马塔主编,徐文堪等译:《中亚文明史》第2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1月第1版,128页。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5306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3-12-16
2010-07-19 22:5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4 楼

[21]黄文弼著:《西北史地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第1版,124页。
[22]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8月第4版,525-535页。
[23]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93页。
[24]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24页。
[25]王福堂著:《汉语方言语言的演变和层次》,语文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69页。
[26]许宝华、汤珍珠主编:《上海方言词汇》,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465页。
[27]许宝华、汤珍珠主编:《上海方言词汇》,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471页。
[28]见《大唐西域记·卷一》。
顶端
人中玉 [离]




论坛等级:登峰造极
本站身份:普通会员
发表主题:261
论坛精华:0
发表回帖:1227
可用积分:17352
注册时间:2008-11-12
最后登录:2016-02-12
2010-07-21 19:4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5 楼

西域钱币的魅力,有玩头哦!
顶端
失落的文明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46
论坛精华:2
发表回帖:27
可用积分:790
注册时间:2010-03-02
最后登录:2011-09-01
2010-07-25 23:1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6 楼

http://www.zeno.ru/showphoto.php?photo=74208

我把這枚幣發表在俄國的錢幣網站,瑞典泉友hfrans看法認為是Tokharestan (吐火羅斯坦)打製的,不過在歸屬上還有不同的看法。
目前歸類為: 嚈噠或粟特/未知的統治者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5306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3-12-16
2010-07-25 23:34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7 楼

王老师,看过啦!奇诺:。俄罗斯——东方硬币的数据库

看法不一......
顶端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关于我们 | 本站地图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网站联系电话:1309138825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完美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纵横拍卖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纵横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纵横送拍
钱币纵横【www.coin007.com】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ICP经营许可证:冀ICP备080015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