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拍卖] 『8月30日.纵横秋拍精品Y场』 [纵横拍卖] 8月30日.纵横秋季百万专场w [纵横拍卖] 9月20.纵横秋季百万拍卖会F [纵横拍卖] 9月25日,老藏家秋季百万专场E
2024年11月26日
 
 
 
本页主题: 《新唐书·石国传》疏证 人气:2502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10-06-23 18:26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楼 主]

《新唐书·石国传》疏证

作者:许序雅

原刊新疆社会科学院《西域研究》1999年4期 文章来源:欧亚学研究网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汉籍史料、阿拉伯—伊斯兰史料和中亚考古材料,对《新唐书·石国传》所记大宛都督府的设置年代、石国的政治体制及其与唐朝的关系、石国的道里等详加考释,修正了前人的观点。

【关键词】新唐书 石国 唐朝

关于唐代的石国,汉籍有许多记述,《新唐书·石国传》记载尤详。这些记述既记录了石国的史实,又反映了唐朝与石国的关系和唐人对石国的认识。

《新唐书·石国传》记云:[1]

“石,或曰柘支,曰柘折,曰赭时,汉大宛北鄙也。去京师九千里。东北距西突厥,西北波腊,南二百里所抵俱战提,西南五百里康也。圆千余里,右涯素叶河。王姓石,治柘折城,故康居小王窳匿城地。……隋大业初,西突厥杀其王,以特勒匐职统其国。武德、贞观间,数献方物。显庆三年,以瞰羯城为大宛都督府,授其王瞰土屯摄舍提於屈昭穆都督。开元初,封其君莫贺咄吐屯,有功,为石国王。二十八年,又册顺义王。明年,王伊捺吐屯屈勒上言:‘今突厥已属天可汗,惟大食为诸国患,请讨之。’天子不许。天宝初,封王子那俱车鼻施为怀化王,赐铁券。久之,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劾其无蕃臣礼,请讨之。……石东南千余里,有?捍者,……。西千里距堵利瑟那,……。”

上述记述夹杂一些讹误。本文试图结合中外文献有关记述和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对《新唐书·石国传》所记相关史实加以考辨。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10-06-23 18:2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 楼

一、关于大宛都督府设置年代及其相关问题

石国位于锡尔河支流齐尔齐克河冲积形成的绿洲上。公元605—750年,石国宫廷所在地为今塔什干市中心东南方15公里处的阿克·特帕(Ak-Tepa)遗址;750年~12世纪上半叶,石国政治中心迁至今塔什干市中心的宾卡特(Binkath)遗址所在地。[2]

显庆年间,唐朝在石国设置了大宛都督府。关于该都督府设置的准确时间,汉籍记述不一。

《资治通鉴》卷200记:显庆四年(659)“九月,诏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驹半等国置州县府百二十七。”[3]

《新唐书·石国传》、《唐会要》卷99“石国”条则把唐朝在石国瞰羯城置大宛都督府的年代系于显庆三年(658)。[4]

那么,大宛都督府究竟置于何年?

大宛都督府的设立,与唐朝平定阿史那贺鲁之乱有关。《旧唐书·高宗本纪》记云:显庆三年二月,唐将苏定方攻破西突厥沙钵罗可汗贺鲁,贺鲁败走石国,唐军副将萧嗣业追擒之;三月,西域平,唐朝以其地置濛池、崑陵二都护府;复于龟兹国置安西都护府。[5] 《旧唐书·突厥传下》述:显庆二年,苏定方率萧嗣业等征讨(阿史那)贺鲁;几经征战,贺鲁败遁石国;萧嗣业追至,石国(突厥统治者)鼠耨设把被石国苏咄城(即Shoturkath城,距塔什干5法尔萨赫[6])城主伊涅达干拘执的贺鲁交给萧嗣业;贺鲁被送往长安;唐朝分贺鲁种落“置崑陵、濛池二都护府,其所役属诸国,皆分置州府,西尽于波斯,并隶安西都护府。”[7]《旧唐书·地理志三》也称:“显庆二年十一月,苏定方平贺鲁,分其地置濛池、崑陵二都护府。分其种落,列置州县。于是,西尽波斯国,皆隶安西都护府。”[8]

《册府元龟》卷967《外臣部·继袭二》 称:“显庆二年既平贺鲁,三年诏置崑陵、濛池二都护府,乃册阿史那弥射为兴昔可汗兼崑陵都护,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兼濛池都护。”[9] 同书卷986 《外臣部·征讨五》 记:显庆二年“十二月,苏定方大破贺鲁金牙山,尽收其所居之地,西域悉平。……定方于是悉兵,命诸部归其所居,开通道路,列置馆驿,埋瘗骸骨,所在问疾苦,分其疆界,复其产业,贺鲁所虏掠者悉括还之。于是,西域诸国安堵如故。” [10] 又,《唐会要》卷73记:显庆二年十一月,苏定方大破贺鲁于金牙山,尽收其所据之地,西域悉平。……“西域诸国,安堵如故,擒贺鲁以归。十一月,分其地,置濛池、崑陵二都护府。……其月十七日,又分其种落,列置州县。……其所役属诸胡国,皆置州府,西尽于波斯,并隶安西都护府。”同书卷99记:显庆三年,以石国噉(瞰)羯城为大宛都督府。[11] 此记把二都护府和诸州府县置立时间记为同年同月。石国为阿史那贺鲁所役属诸胡国,大宛都督府置立时间应在十一月十七日。但是,此十一月是在平定贺鲁之乱的显庆二年,还是在擒贺鲁以归的显庆三年呢?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10-06-23 18:28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2 楼

《资治通鉴》卷200称:显庆二年十二月十一日(乙卯朔,乙丑日),分西突厥地置濛池、崑陵二都护府;“遣光禄卿卢承庆持节册命,仍命(阿史那)弥射、步真与承庆据诸姓降者,准其部落大小、位望高下,授刺史以下官。” 次年十一月,萧嗣业押贺鲁至京师长安,“甲午,献于昭陵。敕免其死,分其种落为六都督府,其所役属诸国皆置州府,西尽波斯,并隶安西都护府。”[12] 可见,崑陵、濛池都护府应置于显庆二年十二月;[13] 唐朝并未同时在贺鲁种落(五咄陆部)之地置都督府;六都督府应置于显庆三年十一月。《册府元龟》所记濛池、崑陵二都护府诏置时间(显庆三年),《旧唐书·高宗本纪》所记两都护府置立时间(显庆三年二月),可能是高宗正式下诏置立时间。《旧唐书·地理志》所记有误。

《新唐书·地理志七下》“濛池都护府”条记:“显庆二年禽贺鲁,分其地,置都护府二、都督府八,其役属诸胡皆为州。” [14] 此记有三点疑问。其一,唐朝在贺鲁旧地(五咄陆部之地)置都督府数,《唐会要》卷73、《资治通鉴》卷200均作六个,并详列了其称名;[15] 其二,显庆二年,唐朝并未在贺鲁旧地置都督府。因为,《资治通鉴》卷200明确记述册命使卢承庆仅册封刺史以下官。第三,两都护府的隶属,《旧唐书》和唐乾陵石人像衔名并称归安西都护府统辖。从唐乾陵石人像衔名看,濛池都护府属下有千泉都督府、俱兰都督府、颉利都督府(以西突厥拔塞干部置)、碎叶州等;[16] 石国不归属濛池都护府统辖,而与康、吐火罗、波斯等一道,属安西都护府统辖。[17]

《新唐书·艺文志二》著录《西域图志》60卷,注云:“高宗遣使分往康国、吐火罗,访其风俗物产,画图以闻。诏史官撰次,许敬宗领之,显庆三年上。”[18] 同年,高宗派遣果毅董寄生将康王所居城列为康居都督府,以康王拂呼缦为都督。[19] 高宗遣使康国等地,应在贺鲁被擒之后;而董寄生西行,估计是在高宗御览《西域图志》之后。如果大宛都督府置于显庆三年(658),那极可能是董寄生西行时所置。所以,唐乾陵石人像才会把石国与康国、吐火罗同列。千泉、俱兰、颉利三都督府及碎叶州属于贺鲁种落之地,应是与大宛都督府同置于显庆三年。它们大概属于在贺鲁“所役属诸国皆置州府”之列。所谓“西尽于波斯,并隶安西都护府”,肯定是指显庆三年董寄生置府州之后之情形。但令人不解的是,高宗显庆四年下诏,仅有石国,而没有康国;似乎石国置于康国之后。而且,《新唐书·地理志》在著录龙朔元年(661)“于阗以西,波斯以东”的羁縻府州时,未列昭武九姓诸羁縻府州。

可以肯定的是,大宛都督府置于显庆三年。所以,《册府元龟》卷966《外臣部·继袭一》明确记载,“石国,唐显庆三年列其地为大宛府,以其王瞰吐屯摄舍提於屈昭穆为都督。”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10-06-23 18:29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3 楼

从唐乾陵石人像衔名看,石国不归属濛池都护府统辖,而与康、吐火罗、波斯等一道,属安西都护府统辖。[20] 从地域上看,濛池都护府比安西都护府更靠近大宛都督府(石国)。可是,唐朝却绕过濛池都护府,而让安西都护府统辖大宛都督府。其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濛池都护为突厥人(首任濛池都护是阿史那步真;686年,其子阿史那斛瑟罗袭父职爵[21])。濛池都护府所辖基本上是在碎叶以西的西突厥五弩失毕部落之地。唐在河中地区设置羁縻府州时,不可能把它们完全交由西突厥人统治;它们只能由唐中央政府直属的西域最高机构安西都护府统辖。唐朝在石国置都督府,反映了石国在唐朝的西域统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河中地区,唐朝仅设置了两个都督府,即康居都督府和大宛都督府。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10-06-23 18:3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4 楼

二、关于石国诸王

据《新唐书·石国传》所记,大业初年统领石国的是“特勒匐职”。此君显然是一个突厥人。特勒,应作特勤,乃突厥人的官职之一。突厥汗国设有叶护、特勒(勤)、乙斤屈利啜、阎洪达、颉(俟)利发、吐屯、俟斤等28等官爵。[22] 匐职,《北史》卷97、《隋书》卷83均作甸职。[23] 据《隋书·石国传》说:石国“其王姓石,名涅。……其俗尚战,曾贰于突厥,射匮可汗兴兵灭之,令特勤甸职摄其国事。……甸职以大业五年遣使朝贡,其后不复至。”[24] 甸职在大业五年(609)最后一次朝贡,可见甸职之摄政石国是在609年以前。这次朝贡和贞观年间(八、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年,即公元634、646、647、648年)数次朝贡,《册府元龟》均有记述;武德年间石国的朝贡,则不见《册府元龟》记载。[25] 室点密系射匮可汗虽然在位晚至611—618年,但据章巽先生研究,射匮可汗早就承袭了祖父达头可汗的称号及其在楚河、塔拉斯河流域的领地。[26]

《旧唐书·突厥下》记:贞观十五年(641),西突厥汗国咄陆可汗与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相互攻击,“咄陆遣石国吐屯攻叶护,擒之,送于咄陆,寻为所杀。”[27] 这里提到的石国吐屯就是西突厥委任监统石国的吐屯。吐屯,对音为Toudoun(或Tudun)。《太平广记》卷250引《唐御史台记》说:“突厥谓御史为吐屯。”看来,这时监统石国的突厥人之官职已由“特勤”降为吐屯。《册府元龟》卷970称,永徽六年(655年)六月,大石国盐莫念遣使朝贡;[28] 显庆年间的石国王,《新唐书》记作瞰土屯摄舍提於屈昭穆。土屯,又作吐屯;摄舍提,为西突厥五咄陆(六)部落之一,《旧唐书·突厥下》记作摄舍提暾( 啜) 。[29] 据松田寿男研究,汉人在表示突厥人的名字时,通常是在其名字前冠以所属部落之名。[30] 显庆年间石王之名,应是於屈昭穆;此人应是一个突厥人。永徽年间的石国统治者盐莫念看来已被於屈昭穆所取代。囿于史料,我们很难判定盐莫念的族别。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10-06-23 18:3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5 楼

既然突厥人在大业年间杀了石王,并以特勒(勤)统其国,看来石国在一个时期内不会有自己的国王,而由突厥人统领。突厥人一定非常重视石国。所以,阿波系处罗可汗(603/604—611)“复立二小可汗,分统所部。一在石国北,以制诸胡国。”[31] 统叶护可汗(618—628)“又移庭于石国北之千泉。其西域诸国王悉授颉利发,并遣吐屯一人监统之,督其征赋。”[32] 玄奘西行至素叶时,曾拜见过突厥叶护可汗。[33] 永徽年间(650—655),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也曾在千泉和双河建牙。[34] 置身于石国以北的突厥小可汗和建牙于千泉的西突厥可汗,一定牢牢控制着石国。

开元初(约713),被唐朝册封为石国王的莫贺咄吐屯,从名字上看,也是一个突厥人。因此,《唐会要》把他称为“蕃王”。[35] 马小鹤认为,莫贺咄吐屯即中亚穆格山粟特文书A—14所记“赭时领主”; 伊捺吐屯屈勒即A—14文书所记“吐屯”。[36] 唐朝册封一个突厥吐屯为石国王,一方面说明唐朝长期利用突厥人控制塔什干地区;另一方面也说明突厥人长期控制着塔什干地区。贞观年间,石国吐屯受西突厥可汗之调遣;显庆二年,伊丽道行军总管苏定方率萧嗣业等征讨阿史那贺鲁,贺鲁逃至石国苏咄城,该城城主伊涅达干把贺鲁等拘送石国。当时,石国由突厥统治者鼠耨设控制。[37] 这说明,石国诸城长期受石国突厥统治者节制、号令。

关于莫贺咄吐屯册封的缘由和时间,《新唐书·突厥传下》记云:突骑施大首领莫贺达干与唐碛西节度使盖嘉运率石王莫贺咄吐屯、史王斯谨提共击突骑施苏禄之子吐火仙,破之碎叶城;吐火仙弃旗走,擒之。因此功,莫贺咄吐屯被册为顺义王,史王斯谨提加拜为特进。[38] 不过,《新唐书·突厥传下》没有明确给出此事发生的年代。另据《资治通鉴》,莫贺达干助安西都护盖嘉运擒吐(又作咄)火仙事发生在开元二十七年(739)八月。[39] 查《册府元龟·外臣部·封册二》,开元初唐朝并未给莫贺咄吐屯册封;莫贺咄吐屯受封之事,在开元二十八年三月。是年三月,碛西节度使盖嘉运俘吐火仙可汗来献;唐朝“以石国蕃王莫贺咄吐屯有功,封为石国王,加特进,仍赐旌节。翌日,又册为顺义王。”莫贺咄吐屯被册封为顺义王是在此年的三月二十二日。[40] 《全唐文》卷39收录《册顺义王莫贺咄吐屯文》一文,该册文也称莫贺咄吐屯被册封事系开元二十八年三月。[41] 因此,莫贺咄吐屯因功被册封为石王和顺义王之事,应发生在开元二十八年三月。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10-06-23 18:3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6 楼

关于开元初莫贺咄吐屯册封一事,《唐会要》卷99“石国”条记云:“开元初,其蕃王莫贺咄吐屯有功,封为石国王,加特进,寻又册为顺义王。”[42]《太平寰宇记》卷186“石国”条照录此记。[43] 此记与《新唐书》之记几乎一致。两者很可能出自同一材料来源,其特点是把开元初莫贺咄吐屯册封为石国王的缘由记为“因功”,且把莫贺咄吐屯封为石国王、顺义王记在一起。

另据《册府元龟》卷966记载,“石国,……开元初,封其王莫贺咄吐屯为石国王。九年(721)其王曰伊吐屯屈勒。天宝五载,封其王子那偈[俱]车鼻施为怀化王。”[44]

《唐全文》卷999“石国王伊捺吐屯屈勒”也记:“石国王伊捺吐屯屈勒氏昭武,与康国同族,别姓石。开元初,封其父莫贺咄吐屯为石国王,九年,伊捺吐屯屈勒嗣立,请讨大食,不许。”[45]

以上两条记载均未言及开元初年莫贺咄吐屯封为石国王的缘由。

考虑到以上史料记载时间、人物的一致性,看来在开元初年(约713年),唐朝似也曾册封伊捺吐屯屈勒的父亲莫贺咄吐屯为石国王。但是,《唐会要》、《新唐书·石国传》把开元二十八年册封的缘由“因功”误系于开元初年册封之事上了。

从唐朝册封制度上看,也时有多次册封一人同一种封号的事例。746年,唐朝册封石国王子那俱车鼻施为怀化王;753年,唐朝又册封那俱车鼻施为怀化王。[46]

关于石国王子那俱车鼻施册封之事。据《册府元龟》卷965《外臣部·封册三》,以及《全唐文》卷39 《赐故石国王男那俱车鼻施进封怀化王并赐铁券文》,[47] 那俱车鼻施被册封一事发生在天宝十二载(753)。《新唐书·石国传》把此事记作天宝初,且系于怛罗斯战之前,显误。

石国王子那俱车鼻施是石王长男。天宝元年(742)正月,石王上表,乞授长男官职。唐朝诏拜石王长男那俱车鼻施大将军,赐一年俸料。[48] 值得注意的是,那俱车鼻施虽是王太子,开元九年嗣立的却是伊捺吐屯屈勒。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10-06-23 18:3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7 楼

从汉籍记载看,石国在8世纪上半叶仍实行双王制。正王号称“特勒(勤)”,他于742、743、745年,遣使朝贡;副王为吐屯一系,伊捺吐屯屈勒即属该系。“伊捺”,如同“移涅”、“伊涅”,是突厥语“inal”的译音,意为“小”。 伊捺吐屯即为“小吐屯”。 据《册府元龟》记述,741年,石王伊(捺)吐屯屈勒遣使上表,请击大食;746年三月,石国副王伊捺吐屯屈(勒)与石王分别遣使朝献。[49] 对于石国的这种双王制,唐朝很可能有所了解,所以把伊捺吐屯屈勒记作“石国副王”,以示区别。从“特勒(勤)”、“吐屯”等称谓看,两者应是突厥人。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10-06-23 18:3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8 楼

三、关于石国道里、四至

在“昭武九姓” 诸国中,唯有石国至唐朝都城长安的里程见于《新唐书·西域传》“石国”条记载(《隋书·西域传》则记有石、米、史、曹、何、穆诸国至隋瓜州里程))。“石国”条称,石国至长安9000(唐)里。两地计程路线似是《新唐书·龟兹传》所记:

长安7000余里 [50] 龟兹 600 跋禄迦 300 淩山500 素叶水城 400 千泉 100 呾逻斯 200 白水城 50 笯赤建 200 石国,[51] 总计9350余里。

显然,“石国”条比《龟兹传》少计350里。《龟兹传》所记极西里程,至石国而终。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安西都护府以石国为控制河中地的桥头堡。上述计程路线,实际上也是唐朝对石国的行政管理路线。

《隋书》卷83、《通典》卷193、《册府元龟》卷958并称,石国东南去瓜州(今甘肃安西东南)6000里。[52]《唐会要》卷99“石国”条则称:石国“西北去瓜州六千里”。[53]“西北”显为“东南”之误。《册府元龟》卷958仅记康居国(康国)至安西都护府里程(5550里),未记石国至安西都护府里程。《旧唐书·地理志三》称,瓜州东至京师长安3310里。[54] 那么,石国至长安为:

6000(石国~瓜州)+ 3310(瓜州~长安)= 9310 (唐里)

这与《新唐书·龟兹传》所记基本相合,仅差40里。但是,此记是否正确呢?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10-06-23 18:34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9 楼

《元和郡县图志》卷40记:伊州至上都4430里。[55] 唐魏王李泰等编撰的《括地志》记:“伊州在京(长安)西北四千四百一十六里。” [56] 这说明贞观年间(627~649)至元和年间(806~820),唐人关于伊州至长安里程的记载没有什么变化。

敦煌经卷P.2009 《西州图经》称:“西州东南向沙州一千三百六十里。”[57] S.367《沙州伊州地志》云:伊吾军东南去上都四千八百里,东南去伊州三百里;西南去西州八百里。[58] 那么,伊州西至西州为:300里(伊州~伊吾军)+ 800里(伊吾军)= 1100(唐)里。伊州东至沙州里程为:1360(西州~沙州)—1100(伊州~沙州)= 260(唐)里。那么,伊州东至上都里程为:4780(伊吾军~上都)—300(伊吾军~伊州)= 4480(唐)里。伊州至上都里程在4416~4480里之间。《元和郡县图志》之记与敦煌地志残卷所记基本符合。如果以4430里(《元和郡县图志》所记)作为伊州至上都标准里程,那么沙州至上都里程为: 4430(伊州~上都)—260(伊州~沙州)= 4170唐里。

又据《元和郡县图志》所记,瓜州西至沙州300里。[59] 那么,瓜州至上都里程: 4170(沙州~上都)—330(沙州~瓜州)= 3840唐里。可见,《旧唐书·地理志三》所记瓜州至长安里程(3310里),少记了530里。但是,《旧唐书》之记与《元和郡县图志》“瓜州”条基本相符。后者称,瓜州东南至上都3400里。[60]

《太平寰宇记》卷156“安西大都护府”条记:安西都护府(龟兹)至碎叶总里程为1960里;伊本·胡尔达兹比赫说,赭时(石)至碎叶(Kubal)有109.7法尔萨赫,[61] 约合684.5公里,1545唐里。[62] 那么,石国至龟兹里程为:1545(石~碎叶)+ 1960(碎叶~龟兹)= 3505唐里。《新唐书·西域传上》称,龟兹至石国里程为2350里。[63] 这比上式少记了1155(唐)里。

《册府元龟》卷958说:龟兹国王治居延城,去长安7480里。[64]《通典》卷191称:龟兹东去长安7500里。[65] 那么,石国至长安应为:3505(石国~龟兹)+ 7480 / 7500(龟兹~长安)= 10985~11005(唐)里。 可见,石国至长安里程,《新唐书·石国传》少记1985~2005(唐)里;《新唐书·龟兹传》少记1635~1655里。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10-06-23 18:3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0 楼

唐魏王李泰等的《括地志》称:康居国在京西一万六百里。[66] 石国在康国东北500里。那么,石国至长安10100里。《括地志》之记比较准确。

《新唐书·石国传》所记石国至瓜州里程,很可能录自《隋书·石国传》。后者也记称,石国至瓜州六千里。[67] 值得注意的是,《隋书》所记里程,是走石国──鏺汗(拔汗那)──葱岭──疏勒一线。《隋书·鏺汗传》说,鏺汗西北去石国五百里,东去瓜州五千五百里;《隋书·疏勒传》说,疏勒西去鏺汗国千里,东南去瓜州四千六百里。[68] 这条路比石国──碎叶──龟兹线要近得多。看来,唐代交通路线变化所导致的里程变化,唐人并未予以重视。《册府元龟·外臣部·国邑二》所记石国、鏺汗、疏勒之间里程,也与《隋书》一样。[69] 《新唐书·宁远传》称,宁远(鏺汗)去京师八千里;《新唐书·石国传》称,石至拔汗那一千余里。这说明《新唐书·石国传》很可能是按隋代交通路线记载道里。

关于石国的四至。伊本·胡尔达兹比赫记述:赭时至撒马尔罕42法尔萨赫,约合262公里;赭时至俱战提37法尔萨赫,约合231公里;赭时至拔汗那60法尔萨赫,约合374公里;赭时至苏对沙那34法尔萨赫,约合202公里。[70] 相比之下,《新唐书·石国传》所记石国至康国里程(500里,约合222公里),少记40公里;石国至俱战提(200里,约合88公里)里程,《新唐书》少记143公里;石至拔汗那(1000余里,约合443余公里),多记69公里;石至窣堵利瑟那(《石国传》误作“堵利瑟那”,1000余里),多记241公里。

《新唐书·地理七下》称,“石国东至拔汗那国百里”。[71] 此记肯定有误。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10-06-23 18:36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1 楼

综上所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1、大宛都督府置于显庆三年(659)。

2、自隋大业年间(605—618)到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石国一直由突厥人所控制;8世纪中叶,石国实行双王制,正、副王均由突厥人担当。在8世纪中叶以前,石国与唐朝关系密切,朝贡不绝,接受唐朝的册封和节制,接受唐朝羁縻统治。

3、《新唐书·石国传》、《新唐书·地理志》等汉籍所记石国道里有误,当以伊斯兰地理学家之著述正之。《新唐书·石国传》所记石国至瓜州里程,很可能录自《隋书·石国传》。唐代交通路线变化所导致的里程变化,史家并未予以重视。看来,唐人对石国的认识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

参考书目

--------------------------------------------------------------------------------

[1]《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下,中华书局标点本,第6246—6247页。

[2]别列尼茨基等《中亚中世纪城市》,列宁格勒1973年(А.М.Беленицк-ий,Средневековый ГородСреднейАзии,Ленинград,1973.),第195—198页;参见刘迎胜:《“草原丝绸之路”考察简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3期。

[3]《资治通鉴》卷二百,中华书局点校本,第6317页。

[4]《唐会要》卷九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第2102页,瞰羯城写作“噉羯城”。

冯承钧认为,大宛都督府置于显庆三年。但他未作考定。参见冯承钧:《附新唐书西域羁縻府州考》,《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七编》,中华书局1958年,第62—67页。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10-06-23 18:36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2 楼

[5]《旧唐书》卷四,中华书局点校本,第78页。

[6]伊本·胡尔达兹比赫《道里邦国志》(附古达玛:《税册及其编写》),宋岘译,中华书局1991年,第30页。

参见松田寿男《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陈俊谋译,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416—417页。

按:丁谦把苏咄城推定为石国以东,故浩罕部地。误也。参见丁谦《新唐书突厥传地理考证》,《浙江图书馆丛书》第一集第六册,1915年,第17页。《资治通鉴》卷200,第6307页称:苏咄城在石国西北。

[7]《旧唐书》卷一九四下,第5187页。

[8]《旧唐书》卷四十,第1647页。

[9]《册府元龟》卷九六七,第11372页。。

[10]《册府元龟》卷九八六,第11576—11577页。

[11] 参见《唐会要》卷七十三,第1567页;卷九十九,第2102页。

[12]《资治通鉴》卷二百,第6301—6311页。

[13] 钱伯泉、王小甫也认为这两个都护府置于显庆二年,但未作考辨。钱伯泉《唐朝在西域的军事建置研究》,《新疆历史研究》1985年第1期,第34—42页;王小甫《论安西四镇焉耆与碎叶的交替》,《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第95—104页。

[14]《新唐书》卷四十三下,第1130—1132页。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10-06-23 18:3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3 楼

[15]《资治通鉴》卷二百,第6310页说:唐朝“分其(阿史那贺鲁)种落为六都督府”,即以处木昆部为匐延都督府,突骑施索葛莫贺部为嗢鹿都督府,胡禄屋阙部为盐泊都督府,摄舍提暾部为双河都督府,鼠尼施处半部为鹰娑都督府,突骑施阿利施部为洁山都督府。

参见《唐会要》卷七十三,第1567页。

[16] 钱伯泉认为,濛池都护府治在碎叶,管辖碎叶以东的五咄陆部,首任都护是阿史那步真;昆陵都护府建幕府于怛逻斯,管辖碎叶以西的五弩失毕部,首任都护为阿史那弥射。(钱伯泉:《唐朝在西域的军事建置研究》。)钱先生未言所据何本。按:千泉在碎叶以西数百里,尚归濛池都护府统辖,因此濛池都护府不可能仅辖碎叶以东的五咄陆部。钱说有误。查《唐会要》卷九四《西突厥》,“置昆陵、濛池二都护府,以弥射为兴昔亡可汗,押五咄陆部落,步真为继往绝可汗,押五弩失毕部。”

[17] 陈国灿:《唐乾陵石人像及其衔名研究》,《文物集刊》第二集,第189—203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

[18]《新唐书》卷五十八,第1506页。

[19]《唐会要》卷九十九,第2105页。

[20] 陈国灿:《唐乾陵石人像及其衔名研究》;

另参余太山《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64页。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10-06-23 18:38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4 楼

[21]《唐会要》,第1567页;《册府元龟》卷九六四,第11341页;《旧唐书·突厥传》,第5187页。

[22]《旧唐书·突厥传下》,第5179页;《通典》卷一九七。

[23]《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850页;《北史》,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235页。

[24]《隋书》,第1850页。

[25]《册府元龟》,第11396—11400页。

[26] 章巽、芮传明《大唐西域记导读》,巴蜀书社1989年,第127页。

[27]《旧唐书·突厥传》。

[28]《册府元龟》,第11401页。此时大食国哈里发为奥斯曼(644—656)。盐莫念与“奥斯曼”不可能对音勘同。大石应即“石”国。

[29]《旧唐书·突厥下》,第5186页;《西突厥史料》,第131页注五。

[30]松田寿男《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第331页。

[31]《隋书·西突厥传》,第1876页。关于处罗可汗在位年代,参见余太山《西域通史》第120— 121页。

[32]《旧唐书·突厥传下》,第5181页。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10-06-23 18:39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5 楼

[33]慧立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7页。按:玄奘称,千泉“突厥可汗每来避暑。”玄奘未言及千泉是突厥可汗廷所在地。参见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第76页。

[34]《旧唐书》卷一九四下,第5186页。

关于双河的地点,丁谦推定为伊犁河西南所会支流撤勒克河;沙畹将“双河”对应为Borotala;松田寿男缜密考定该地为伊丽水(伊犁河)以东的博罗塔拉。当以松田之说为是。参见丁谦《新唐书突厥传地理考证》,第17页;沙畹《西突厥史料》,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958年,第293页;松田寿男《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第409—420页。

[35]《唐会要》卷九十九,第2102页。

[36] 马小鹤:《公元八世纪初年的粟特》,《中亚学刊》第三辑,第109—138页,中华书局1990年。

[37]《新唐书》,第6062—6063页。《新唐书·苏定方传》,第4137—4138页,未言及此战发生年代。另参《旧唐书》卷一九四下,第5187页。

[38]《新唐书》,第6068页。《册府元龟》卷九六四《外臣部·封册二》,把史王斯谨提记作“拓羯王斯谨鞮”。参见《册府元龟》,第11346页。

[39]《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第6833—6838页。

[40]《册府元龟》,第11342—11346页。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10-06-23 18:4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6 楼

[41]《全唐文》卷三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81页。

[42]《唐会要》卷九十九,第2102页。

[43] 乐史:《太平寰宇记》,台湾四库全书影印本,第470卷,第717页。

[44]《册府元龟》卷九六六《外臣部·继袭一》,第11365页。

[45]《全唐文》卷九九九,第4591页。

[46]《新唐书·西域传下》;《唐会要》卷九九“石国”条;《册府元龟》卷九六五《外臣部·封册》。

[47]《册府元龟》,第11350页;《全唐文》卷39,第182—183页。

[48]《册府元龟》卷九七五,第11457页;卷九九九,第11724页记为“天宝元年五月”。“五月”,疑为“正月”之误。

[49]《册府元龟》卷九七一,第11411—11412页。《唐会要》卷九九,第2106页。

[50]《册府元龟》卷九五八,第11269页称:龟兹国王治居延城,去长安7480里。《通典》卷一九一称:龟兹东去长安7500里。《新唐书·西域传上》,第6232—6233页称,龟兹至石国里程为2350里。据此,石国至长安里程为:2350里(石国~龟兹)+ 7480 / 7500里(龟兹~长安)= 9830~9850里

龟兹(屈支)至石国里程,《大唐西域记》记为3000余里。玄奘所走路线,从淩山至素叶段,要绕大清池再西行,此段里程为900余里。如此走法,要远400多里。

《汉书·西域传》记:焉耆国,王治员渠城,去长安7300里。此记已为松田寿男所考定。所以,地处焉耆以西的龟兹至长安里程,无论如何也在7300里以上。《旧唐书·地理志》之记有误。参见《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第68—70,209—217页。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10-06-23 18:4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7 楼

[51]《新唐书·西域传上》,第6230—6233页。

[52]《隋书》卷八十三,第1850页;《通典》卷一九三,第5275页;《册府元龟·外臣部·国邑二》,第11267,11273页。

[53]《唐会要》卷九十九,第2102页。

[54]《旧唐书》卷四十,第1642页。

[55]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撰成于元和八年,即813年),贺次君点校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29页。

[56] 李泰等:《括地志辑校》卷四,贺次君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第229页。按:《括地志》撰成于贞观十六年(642)。

[57] 参见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74—76页。

[58]《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第65—73页。

[59]《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第1027页。

[60] 同上。

[61]《道里邦国志》,第30—32页。

[62] 1唐里= 442.905米; 1华里= 1.12892唐里。

[63]《新唐书》,第6232—6233页。

[64]《册府元龟》,第11269页。

[65]《通典》,第5207页。

按:《唐会要》卷七十三称,龟兹去瓜州3000里。瓜州至上都3840里(如上所考),那么龟兹至上都仅有6840唐里。此记看来有误。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10-06-23 18:4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8 楼

[66]《括地志辑校》卷四,第246页。

[67]《隋书》卷八十三,第1850页。

[68]《隋书》卷八十三,第1852—1853页。

[69]《册府元龟》卷九五八,第11273页。

[70]《道里邦国志》,第29—33页。

[71]《新唐书》卷四十三下《地理七下》,第1155页。
顶端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关于我们 | 本站地图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网站联系电话:1309138825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完美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纵横拍卖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纵横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纵横送拍
钱币纵横【www.coin007.com】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ICP经营许可证:冀ICP备080015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