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8970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5-04-13
|
有人认为:"精制"指的是一种特定的制币工艺,而不是原有意义上通过"流通"形成的品相等级。但在实际集藏活动中,"精制"与"普制"密切相连,所以把"精制"作为一种"特殊"品相,也未尝不可。"精制"工艺一般包括:币坯在冲切后进行抛光、称量;模具要全经喷砂处理,然后把凸出部分抛光至镜面或镀铬;压印时要降低压印机速度,有时需多次压印;操作时注意不得损伤及污染币面,常戴防护手套操作;运输包装中也不得磕碰。因此,"精制"币外形完整无暇;图像文字轮廓清晰;边缘无缺损。"精制"币币面凸出部分(模具凹入喷砂部分)呈凝霜面(Frosted Surface),凹入部分(模具凸出抛光部分)呈镜面(Mirror-1ike Surface),后者常是鉴别"精制"币最明显的标志。 许多钱币目录上硬币品相均按描述法分级,如美国克劳斯出版社《世界硬币标准目录》常将硬币分为4级: 1.粗制币采用:优美(VF)、美品(F)、上佳(VG)、佳品(G)。 2.机制币采用:极美(XF,EF)、优美(VF)、美品(F)、上佳(VG)。 3.现代币,特别是收藏币则采用:未流通(UNC)、极美(XF,EF)、优美(VF)、美品(F)。 数字分级法 为了适应美国硬币交易中不断追求高品级的需要,美国钱币协会于20世纪70年代制定了《美国钱币协会美国硬币评级正式标准》(0ficial ANA Grading Stan dards for United States Coins,OAGS)。此标准由布雷塞特(Ken Bresett)及科索夫(A.Kosoff)编写,并已多次修订出版。目前,这一分级方法正在美国逐步推广,但现尚未得到国际上的普通认可。这一标准的特点是首先将币面品级分为三档:精制品、未流通品、流通品。然后在每品后缀有一定数字(3-70)以表示其品级高低。这一标准出笼后,由于较为明确合理,且市场买卖双方均有迫切统一标准的要求,所以很快为大家所接受。目前美国出版的书刊已全部采用该标准,其他英语国家钱币界亦普遍引用,非英语国家则参照后制定尽量接近的品相评级系统。 1.精制品(Proof Coins)。精制品原则上并非品相分级,而是一种特殊的制造工艺。由于精制品一般都在问世时即为人们所收藏,所以都是未经流通品。最早的精制品出现于1850年左右,数量很少,到20世纪30年代后,各国造币厂才普遍制造。 ──Proof-70。又称为完美精制(Pefect Proof),是币面完美无疵的最高级别,没有任何划痕、包装划痕及缺陷。币面可以是光泽如新,也可以是自然本色。 ──Proof-67。介于Proof-70与Proof-65之间。 ──Proof-65。即精选精制(Choice Proof),用4倍放大镜可见轻微划痕或缺陷,一般说来已臻完美。 ──Proof-63。介于Proof-65与Proof-60之间。 ──Proof-60。用肉眼可见分散的疵点。 ──Proof-55。即损伤精制(Impaired Proof),精制币虽不流通,但在交易、清洗中也有可能造成一些疵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