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2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0
|
转帖--粟特地名辨
本帖被 九加五 执行置顶操作(2009-09-15)
粟特地名辨 粟特地名辨
金宇飞
[摘 要] 对粟特、索格狄亚那、窣利等古代西域地名进行分析和考证。认为:粟特并不在泽拉夫善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粟特和索格狄亚那其实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地方,不能混而为一;而窣利地区则地域较为广大,不仅包括了索格狄亚那地区,而且还可能包括了粟特地区。
[关键词] 粟特; 索格狄亚那; 窣利; 地理位置
一、引 言 粟特,是中国古代史籍中记载的西域之一古国名。关于粟特的地理位置,现今几乎全部的中文文献,都将粟特注解在中亚的泽拉夫善河流域。此外,形成于泽拉夫善河流域、被唐玄奘称之为窣利文的一种文字,也被称之为粟特文,这自然也是因为泽拉夫善河流域被称之为粟特之故。 然而,这种解释带来了一些难解之疑。 《中国历史大辞典》中有“粟特”条,其注解为“康居西北,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首都马拉坎达(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1] 另外又有“康居”条,称其“原游牧于乌孙以西、奄蔡以东。约在今中亚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隋唐时的康国(在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及昭武诸国,皆康居后裔。”[2] 显然,粟特与康国在地理上是重叠的,两者都占据着撒马尔罕。这就出现矛盾了,除非他们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占据过撒马尔罕这一地方。而且必须是粟特先来,康国后到才行。如果粟特先占据撒马尔罕地区,则与粟特同时期的康居国就应在粟特的东南方。这就与康居原游牧于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之说相矛盾了,除非康居国曾从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先迁移到撒马尔罕东南,后来才占据撒马尔罕地区。然而在撒马尔罕东南方,不足50公里处已是泽拉夫善山,而吉萨尔山在撒马尔罕东南方也不过百公里左右。一个曾游牧于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约有1000公里宽)广阔草原上的民族,竟迁移到了极其狭窄的山地之间,实在是不可理解。
二、粟特之地理位置 粟特之国名,在中国历代史籍中,实际上仅在《魏书》和《北史》中出现过。《魏书·西域传》中记载:“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北史》中对粟特国的记载与《魏书》完全相同。 《魏书》不仅标明粟特国是在康居西北,还指出粟特国为古之奄蔡。《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又“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大月氏同俗。控弦者八九万,与大宛邻国。国小。”可见,古籍记载得很一致,粟特及其古名奄蔡,其地理位置皆在小国康居西北。而康居又是在大宛的西北。一般认为,大宛国位置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3] 因此,与大宛同时期且又相邻的康居这个小国,其地理位置应在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的锡尔河上游一带较为妥切,这与《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对康居地理位置的注解也是相同的。而奄蔡在康居的西北,其地理位置就应在锡尔河下游、咸海沿岸一带比较合理,因为在《史记》中所记载的西域诸国中,唯有奄蔡临大泽,而位于费尔干纳地区西北方向的大泽,无疑就是咸海了。 奄蔡的地理位置确定以后,粟特的地理位置也就明确了。《魏书》中对粟特地理的描述,与《史记》中对奄蔡地理的记载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粟特的地理位置应当是在锡尔河下游、咸海沿岸一带,其地古称奄蔡或古时为奄蔡国所据。 《通典》卷一九三中说,《后汉书·西域传》中的栗弋,《晋书·四夷传》中的粟弋,《魏书·西域传》中的粟特,三者为一国。在《后汉书·西域传》中有“栗弋属康居”之句,未言栗弋的地理位置。《晋书·四夷传》中无“粟弋”条,但在“康居”条中有这样的记载:“康居国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与粟弋、伊列邻接”,同样也未言粟弋的地理位置。如果栗弋、粟弋、粟特确实为同一国之不同译名,那么,栗弋和粟弋的地理位置,也只能参照《魏书》中对粟特的记载,即位于锡尔河下游、咸海沿岸一带。与此同时,按《后汉书》的记载,在东汉时栗弋(即粟特)就已隶属于康居了,也就是说,粟特是比康居还要小或弱的一个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