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边”建立以来,军旅浩繁,商贸更盛,为适应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赵尔丰不仅奏鼓铸藏元,为便利流通,还鼓铸当十铜元出关行使,开康区铜币流通之始。赵在《鼓铸当十铜元出关 运费请由边务经费开支片》中奏云:关外“向无制钱使用,自上年…由四川仿照印度卢比形式鼓铸,名为藏元,…番民争相乐用,卢比日见其少。惟向来贸易,均以卢比本位合称,贫民将卢比一元,剪为四咀,以便零用。查藏元面上铸有御容,若照卢比剪用,殊属不合,经臣切实晓谕禁止。…而于贫民小贩营生者,稍觉窒碍。臣去年由四川省鼓铸当十铜元一千万元,运出关外,俾与藏元相辅而行,人皆称便”。说明康区经济发展既需要大量银铸主币,又需大量铜铸辅币。 四川藏洋铸造、流通简史: 藏洋,又名藏元、川卡、藏币、洋钱、四川卢比,是四川康巴地区历史上流通的一种地方性银铸币。 铸造时间: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到民国33年(1944年),先后在成都、康定等地铸造。可划分为五个时期;1.光绪二十八年前后,刘廷恕铸“炉关”银币,当为四川藏洋之始;2.光绪三十年至宣统三年,成都铸造,含银九成左右;3.民国3年至5年,成都铸造,含银七五成左右;4.民国19年至22年,康定铸造,含银七成左右;民国23年至24年康定铸造,含银六五成左右;5.民国24年至28年,康定铸造,含银不足一成。 藏洋版式:初期为“炉关”币。后仿印度卢比,大小、重量、式样与卢比基本相同,唯正面为光绪皇帝头像代替维多利亚头像,背面为“四川省造”四个汉字,花纹与卢比相仿。 藏洋面值:藏洋均未铸有面值,按大、中、小分为三种,取二进位制:主币为一元,毛重三钱六分,直径三十毫米,值银三钱二分;半元币毛重一钱八分,直径二十四毫米,值银一钱六分;四分之一元币,即一咀,毛重九分,直径八十毫米,值银八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