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拍卖] 9月20.纵横秋季百万拍卖会F [纵横拍卖] 9月25日,老藏家秋季百万专场E [纵横拍卖] 12月22日纵横冬季百万拍卖会B [纵横拍卖] 百项钱币130场,12月25日圣诞节开拍
2024年07月03日
 
 
 
本页主题: ** 学术问题岂能儿戏 — 驳珍稀银币臆造说 ** 人气:2289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迷中迷 [离]




论坛等级:贵宾
本站身份:永久会员
发表主题:229
论坛精华:63
发表回帖:749
可用积分:11782
注册时间:2008-10-10
最后登录:2018-01-18
2009-05-09 17:59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楼 主]

** 学术问题岂能儿戏 — 驳珍稀银币臆造说 **

本帖被 完美 执行加亮操作(2009-05-09)
此文为转贴

稍早前朋友转来一篇反驳珍稀银币臆造说的文章,特将部分段落以蓝色醒目标示后转贴供泉友叄考。原文及图片刊《中国收藏》2006/11,本帖略去图片。

学术问题岂能儿戏—驳冯飞龙珍稀银币臆造说
文、图/蒋正理


9月中旬一位泉界朋友来访,见面寒暄过后第一句话就是“出大事了,中国银圆历史要改写了”。我虽然早已为银币界最近几年取得的科研成绩、普及成绩吃惊过多次,但他这么一说,我还是不能不立刻警觉起来。因为我一向相信钱币界的科研成果因为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对外交流的扩大而日新月异是可能的也是值得密切关注的。

我想是不是云南庚戍银币实物被发现了?还是某网站又披露一件重要文献资料了?然而都不是!他说是今年《中国收藏》第9期发表了一篇署名“冯飞龙”的文章,该文章把中国银币排名前二十名中的一大半都否定了,认为全是没有价值的臆造品!我一听,第一感觉是不可思议,估计朋友记错。但朋友一再强调,我这才觉得问题的严重性。这就仿佛一个人突然被告知你的姓名是假的,是不存在的,而其实你自己知道你自从上小学一年级以来你就一直叫这个名字,户口本也一直是这个名字。

朋友走后我立刻跑到邮政书刊服务部买来了该期杂志,翻到了第84页,该文标题赫然是“识破臆造币”,署名“文、图/冯飞龙”,先不看文章,先看附图,该文附图依次是:

1,湖南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
2,陕西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
3,香港女王像纹银一两
4,福建官局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
5,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库平重一两寿字双龙
6,奉天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
7,黑龙江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
8,上海一两无射线版

这些都被该文判定为“臆造币”。再看该文内容,还另外提到以下品种为臆造币:

9,中外通宝
10,奉天库平银一两
11,安徽二十三年库平七钱二分

假如中国银币真要评选前20名的话,我相信这里列出的11枚一定都会入选。因为这些品种都是中国银圆中的名誉品、珍稀品、试样币,而且大部分出自外国造币厂。

但是现在冯飞龙先生却断然地完全否定了这些币的价值与真实性,认为它们是毫无价值的臆造币,难怪我的朋友要惊呼“中国银圆历史要改写了”!然而,就凭冯先生这篇二千字的文章,就要改写中国银币收藏与研究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吗?我相信任何一个热爱中国钱币的泉友,都会毫不迟疑地回答:不能!

请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否定这些珍稀银币的理由(理论二字就免谈了,理论理论,有理才有论,有些无“理”的东西,不“论”也罢):
顶端
迷中迷 [离]




论坛等级:贵宾
本站身份:永久会员
发表主题:229
论坛精华:63
发表回帖:749
可用积分:11782
注册时间:2008-10-10
最后登录:2018-01-18
2009-05-09 18:0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 楼

该文第一段,作者提出“民国时期,臆造币大量出现。因仿造机制币无可比性,所以只需编造一个故事,即可成为珍稀币,既简单又暴利”。民国时期臆造币确实很多,不少书上也有专门的著录,迄今为止,收集研究中国臆造银币最全、最深的是美国耿爱德,他1901年来到中国,半个世纪里一直在中国的银行、金融机构工作,他的《中国币图说汇考》是世界上公认的研究中国银币的最高权威,该书初版于1954年,再版于1966年。(图1、2)该书以作者半生的经历见闻为基础,记载了中国银币的基本历史与几乎全部的品种及大量的版式,其中(K)章之a)为“Chinese Forgeries and fantasy coins”(中国私铸与臆造币),专门记录(图、文)了清末到1949年作者离开中国之前出现过的110种金银臆造币,图案、面值、题材无奇不有,从光绪元宝到中华民国开国纪念,从慈禧太后到孙中山,从新疆省到广东省;年号从明朝洪武八年到中华民国25年,黑白照相图片十分清晰,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冯飞龙先生所否定的11种臆造币却没有一个出现在耿爱德先生的书中!大部分到是出现在正文官铸正式银币列表中!少数几个未出现。

至于冯先生说“编造一个故事,即可成为珍稀币,既简单又暴利”,则未免过于低估了前人的智慧!既然这么“简单”,为何半个多世纪以来,耿先生书中的110种臆造币依然仅仅作为一种趣味品被收藏,而收藏者没听说有哪一个获得“暴利”!可见,真正的收藏家,乃至学者专家,是不会相信任何人“简单”“编造”的“故事”的!我们看著名钱币学家、中国货币史泰斗彭信威先生的《中国货币史》,1965年的版本,也没有发现任何一个“简单”“编造”的“故事”在内!

所以,我们当然也不会相信冯飞龙先生简单编造的“识破臆造币”这篇文章中的“故事”!
顶端
迷中迷 [离]




论坛等级:贵宾
本站身份:永久会员
发表主题:229
论坛精华:63
发表回帖:749
可用积分:11782
注册时间:2008-10-10
最后登录:2018-01-18
2009-05-09 18:0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2 楼

冯先生文章的第二部分第三段讲“臆造币大多产生于民国,也有部分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第一句是事实,第二句却没有任何人会相信,纯属臆测(大约也是臆造的一种“版式”吧)。20世纪70年的中国,温饱尚未解决,国宝级文物也大量遭到毁灭、冷遇、破坏、丢弃,有谁会收藏银圆?也没有听说有“收藏”这一事件的存在(国家博物馆、国营文物店有限的活动除外)。既然没有人收藏,臆造品从何而来?为谁而来?这样说岂非空穴来风?!当然有的读者会说这是指外国仿造的臆造品,70年代外国确实开始重视中国钱币的收藏与研究,但要说这个时候有臆造品出现的话,有谁会相信?因为,中国固有的近现代银币,早已定型,尤其是耿爱德等人的专著出版后,更是被西方钱币学界奉为圭臬,那么要仿造也是按照耿书中的名誉品去做,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暴利”(如果技术确实过硬的话,但按冯先生的说法“直至今日也无高手能仿制出一枚毫无破绽的机制币”,所以70年代的人更没有理由能仿制或“臆造”出“毫无破绽”的银币。既然如此,外国人中会有这样的白痴去臆造一批过不了关的中国银币吗?)

所以冯先生这段话只说对了一半。

冯先生文章最后一部分,也是最主要的部分,标题为“五大特征识破臆造币”。哪五大呢?为什么非要说“五大”呢?难道不能是四大、八大?须知中国钱币的鉴定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是理论与经验的综合运用,没有谁能凭“几大”特征就可以确定一个币的真假。第一个特征是什么呢?让我们来逐条分析一下:

“特征一,无国号、无帝号、无英文、无满文”,如果一枚清代的银币缺少四者之一“即在疑问之列”(已排除的打制币及宣统时期去满文的两种不计)。作者并以此否定8、9两种。实际上8、9两种正因为缺少上述要素,是外国铸造的试样,所以未被中国政府采纳,也就没有铸造发行,因而极为罕见。但这些币早在民国建国之前就已被铸造出来并记录在案,怎能凭个人的想象去判断而无视事实!何况四要素缺一或多个的情况,并不能作为普遍的标准,冯先生的这个标准可以说完全是主观随意的标准!因为按这个标准衡量,将有超过一半的中国龙版银圆属于臆造!所有的“光绪元宝”都是“无国号”的!(图3)而大家知道,“光绪元宝”就如同我们日常使用的现金一样是普通的、法定的晚清货币!可是忽然间,被冯先生的标准全部打倒了,因为龙版银圆只有1904年后的“造币总厂光绪元宝”和“大清银币”才具备四全条件!此外云南光绪晚期及宣统时期铸造的“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背珠圈坐龙,(图4)就是典型的“无国号、无英文”,却也流通广泛,今日也深得泉界喜爱,难道要全国、全世界的龙银爱好者丢掉手中的这些“臆造品”?天下钱币文章之荒唐与无稽无过于此!

“特征二,汉文字体,粗劣难看,毫无书法韵味”(已排除少数民族钱币,其实作者这里也犯了严重的历史错误,“自古以来”,也有的少数民族钱币上汉文精美绝伦者,比如鲜卑族的北周“北周三品”为中国钱币书法之杰作、女真族的金国“泰和通宝”篆书大钱等等,也同样蕴涵着极高的艺术魅力)。作者并以这个标准否定“HONG-KONG纹银一两”。事实上这枚币上的四个字固然比较粗劣,但这种粗是有章法的粗,并不“难看”。我们再考虑这是1837年英国港英有关部门试制的初步币样,就可以理解这种不足。洋人的汉字书法岂是能用中国文人的标准去衡量的?该币汉字之外的人像、英文字母等均精细、规矩,正说明洋人技师个人艺术修养的偏向,我们怎能以此苛刻之?!岂非典型的以今非古?再说正式铸造流通的中国其他银币文字,其中“粗劣难看,毫无书法韵味”的岂在少数!比如江南庚子年及以前的银币,“光绪元宝”字样就完全没有什么书法韵味!(图5)

“特征三,‘库平一两’‘库平七钱二分’,中间无端添加‘重’字、‘银’字,此举纯属画蛇添足。”这个问题,没有反驳的必要,因为100年前人的想法,究竟和我们今天的人想法是有差距的,当年的机器造币纯粹是新生事物,属于试制、草创的时期,文字安排并无一定的规范,多一些形式,多一些探索不是更有利于进步吗?更何况面值中多一个“重”一个“银”字,不妨理解为强调,何错之有?也许因为如此,所以才没有被采纳发行,只有样币存世。

“特征四,移花接木,改头换面,拼凑合一”,并以此否定6、7、11等币。实际上,晚清时期各省向世界不少国家的造币厂商谈购买设备或代制模具,外商一般会采取中国国内已经制成的成品为样子(有时是中国国内直接提供参考样品),经过加工修改而成,想来这是人之常情,何况货币毕竟不同于艺术品,不需要过多的发挥与想象,制造者当然是关注于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何况铸币统一于一定的形式,也是国家法令的要求。因此出现多数省份图案接近或大体一致的情形是完全正常的。比如广东一圆的龙与湖北一圆的龙,几乎完全一样(其实也是大部分省份的标准)。因此雕刻者需要着力的不过就是省份文字的不同,不料看惯了普通流通版的冯先生却看不惯这些没有投入流通的样币,觉得奇怪,进而干脆否定这些币的存在!看起来真是“眼不见心不烦”,奈何这些样币的价值是不以冯先生的眼光为转移的,它就是客观存在,是真实的历史存在,它同样存在于可*的历史文献资料里边(这已是泉界的常识,这里就不烦琐引用了)!遗憾的冯先生不愿意面对这些文献资料罢了。

“特征五,所有臆造币共同的问题都是不具备委托制币和约和接受制币和约的原始档案资料…后人只是巧妙借用当时地方政府曾经也有过向清廷请奏造币之意图而为之”。这两句话我没有看错的话,恐怕就是冯先生写“识破臆造币”一文的基础了。这两句话看起来是十分的合理,无可辩驳,然而我们返回到100多年前看看,情形果真是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吗?
顶端
迷中迷 [离]




论坛等级:贵宾
本站身份:永久会员
发表主题:229
论坛精华:63
发表回帖:749
可用积分:11782
注册时间:2008-10-10
最后登录:2018-01-18
2009-05-09 18:0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3 楼

最早的文献,可以参考1910年英国出版的《皇家造币厂藏品目录》,该书已有刊载并注明“中外通宝”模具在该厂刻成的事实,而且模具及设计草图至今仍保存在该厂。(图6-8)冯先生无视这一事实,硬要说没有丝毫文献档案!再就是当年的造币,很多是设备提供方主动提供样币的设计,或者根据中国方面的要求自行设计初稿。我们确实至今没有发现可*的“制币和约”文书,但11种之外的那些普通的流通币,不也同样找不到“制币和约”吗?同样的标准为何面对不同的对象却作不同的解说呢?这样的解说让人难以信服!再就是虽然我们至今看不到有关正式的“制币和约”,然而有充足的旁证证实当年中外制币方面的合作是稳定、广泛而且友好的,早在1904年伯明翰造币厂出版的厂史中,就有类似的记载。(图9)请读者注意以上几条资料的发布时间:1910年、1904年,这个时间,“民国”还没有诞生,银币收藏也还只是少数外国人的喜好,当然不会有上述11种臆造品的产生。所以,明明是历史上早有存在的东西,而且自诞生之日起,近一百年没有人怀疑的铁证,不料冯先生仅凭个人的猜测就要去加以否定,胆子之大、行为之背谬,实在令人不敢想象!

冯先生自己不知道的文献资料,并不表示别人不知道,更不表示不存在!

众所周知的1-11种银币,并不同时出现在近代的资料里,有的晚出(制成后未送中国,造币厂存档,80年代才陆续被披露),有的100多年前的资料、著述就有记录,历史以来没有人会去怀疑其真实性,因为就像笔者开头讲的,谁会忽然没来由地怀疑自己姓名的真实性呢?1981年英国出版的《A NUMISMATIC HISTORY OF THE BIRMINGHAM MINT》(作者James O. Sweeney)是比较集中披露的一次,这本小册子的出版,解决了中国近现代机制硬币史上的若干历史疑案,与中国的档案文献与硬币实物相吻合(尤其是银币、铜元部分),因此该书20多年来一直为中外研究、收藏中国机制币的专家学者藏家们采信。难道这本书也是谎言?

通读“识破臆造币”全文,以最宽容的眼光,我们也看不到任何一点学术研究所要求的严谨与认真,不但8个图片全部是缩小图,而且所有图片没有注明出处,而且我相信这些图片并非冯先生本人制作或拍摄,因为这些币都是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台湾鸿禧美术馆以及一些私人收藏家的藏品,其中“湖南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是我一位朋友今年6月才从诚轩拍卖公司以200多万人民币拍回家。(图10)所有这8个图都是有关学术著作、拍卖目录中的附图(恰好我手头也有所有著录这些图片的书籍,限于篇幅,这里只披露其中一种)。(图11)除此之外,全文从头到尾,作者完全是在讲述自己的个人经验与看法,面对如此重要的历史货币文物,却简单地以猜测、估计的方式来加以否定,既不推敲研究记载这些币的原始文献,也不考察探索这些币被收藏、著录的历史,这样的写作方法,可以算是我近30年写作生涯中所仅见!其结论之草率、无稽,无异于街头巷议,茶余饭后而已。(就算作者“不屑于”去看英文、日文资料,至少也要看看中国钱币学会出版的《中国钱币》杂志吧?然而我们看不到作者看过什么书刊的痕迹)。

走笔至此,面对冯先生文中透露出的历史的错误与逻辑的混乱,在下难免感慨:强不知以为知而且还要大声去告诉世人,这样的文风,恐怕不只是“无知者无畏”那么简单!希望这样的“打假勇士”不要再出现,以免浪费别人的笔墨来澄清你搅浑了的清水!
顶端
迷中迷 [离]




论坛等级:贵宾
本站身份:永久会员
发表主题:229
论坛精华:63
发表回帖:749
可用积分:11782
注册时间:2008-10-10
最后登录:2018-01-18
2009-05-09 19:19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4 楼

請參考

* 警惕藏界作手的“圈、养、套、杀”坑杀的文字陷阱 *
http://www.coin007.com/bbs/read.php?tid=10463
顶端
阿陳 [离]




论坛等级:贵宾
本站身份:永久会员
发表主题:455
论坛精华:98
发表回帖:688
可用积分:13486
注册时间:2008-07-23
最后登录:2013-09-18
2009-05-11 17:44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5 楼

温故知新,部份所谓学者都是断章取义,更是闭门造车!
顶端
把吴钩看了 [离]




论坛等级:自成一派
本站身份:普通会员
发表主题:171
论坛精华:2
发表回帖:1858
可用积分:23645
注册时间:2008-07-17
最后登录:2011-02-28
2009-05-11 21:5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6 楼

描述:无疑问铜元
图片:


无疑问铜元,本人即席臆造,嘿嘿!


[ 此贴被把吴钩看了在2009-05-11 22:00重新 ]
顶端
老玩铜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118
论坛精华:0
发表回帖:2060
可用积分:28318
注册时间:2008-05-12
最后登录:2016-01-12
2009-05-15 07:0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7 楼

应该关注。
顶端
zxm666999 [离]




论坛等级:小有名气
本站身份:普通会员
发表主题:36
论坛精华:0
发表回帖:38
可用积分:2420
注册时间:2009-05-18
最后登录:2012-01-30
2009-05-18 20:36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8 楼

学习
顶端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关于我们 | 本站地图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网站联系电话:1309138825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完美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纵横拍卖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纵横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纵横送拍
钱币纵横【www.coin007.com】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ICP经营许可证:冀ICP备080015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