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鹹豐元寶”背“寶泉當五百”雕母編號: 0563
图片:
清 “鹹豐元寶”背“寶泉當五百”雕母編號: 0563 http://auction.artxun.com/paimai-105132-525655633.shtml 拍品信息 估價1,500,000至2,200,000 成交價2,185,000 類別雜項 作者 暫無 年代 暫無 規格直徑6.04cm 預展時間— 預展地點——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拍賣時間2013-11-23 拍賣會名稱2013秋季郵品錢幣拍賣會 拍賣會專場古錢收藏拍賣地點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9號) 拍品描述 說明 清 “鹹豐元寶”背“寶泉當五百”雕母(直徑:60.4mm),缶寶八貝寶,扁豐長泉,珍,上美品 馬定祥著《鹹豐泉匯》第155頁原物 鹹豐元寶寶泉局當五百雕母 雕母,也被稱為祖錢,並不真正參與流通交換,只是在翻砂鑄錢過程中使用的錢形模具。中國的貨幣的鑄造方法延續數千年,影響廣泛,周邊國家,如:日本、泰國、朝鮮、越南、印尼、馬來亞等均使用鑄造法制作貨幣。我國最早採用範鑄法鑄錢—先直接在磚石上過刻模,後用銅石等材料製成母範,再用母範翻鑄大量子範鑄錢。范鑄法一直沿用到宋代,北宋時母錢翻砂法已經完全取代了範鑄法,此法又延續近千年,直至清末才被機器衝壓方法所代替。 關於清代雕母製作過程的文字記載非常少,常被引用的總結起來有兩種:一是清人鮑康的《大泉圖錄》;二是《皇家文獻通考·錢幣考》。鮑康在《大泉圖錄》仲介紹道:每次開始鑄錢幣時,錢局先用質地純淨的上好象牙,按照擬鑄造的錢幣式樣,雕刻成錢樣,然後經錢法堂,即戶部主管部門的官員審定通過。再由有資質承接官方訂貨的銅匠鋪(如:老啟盛齋)中的熟練工匠,用精銅(並非純銅,而是配比合理的銅合金)雕刻而成帶有小方孔或小圓孔的錢形模具,被稱之為祖錢或雕母。當時只有熟練工匠才能雕出高品質的祖錢,印模過程中不會掛砂,從而形成光滑的錢模。准雕母須經錢局審定後,方可使用,而被稱為“金口”的穿孔,必須由錢局工匠完成開穿工序,使之成為印模翻鑄次級的模具——母錢形態。然後,再經由母錢印模,正式鑄造出大批的流通貨幣。因為考慮到從雕母,到母錢,再到流通錢生產過程中會發生數次縮模,且鑄成後打磨拋光工序也會導致尺寸和重量減少,所以雕母都會留有加工餘量,其尺寸明顯大於正式流通的貨幣。整個貨幣鑄造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減重的過程。按照清代文獻《皇家文獻通考·錢幣考》中的記載:每枚面值一文的雕母重約二錢三分,經過加工,製成母錢重一錢七八分,而最終製成流通錢幣時,則重一錢至一錢二分。最近翻閱清人王慶雲的《石渠餘紀》,其中有關祖錢製作的記載講道:首先鑄成錢形銅餅(無文而圓),然後再加以雕刻。王慶雲是道鹹時的官員,曾在鹹豐時,任戶部左侍郎,即中央政府主管財政稅收、貨幣發行的官員。他應熟知錢幣的鑄造過程,其描述應當比較準確。 當時,雕母都嚴格控制在錢局相關人員手中,極少流出,再加之清末民初、改革開放幾代人不遺餘力的大力搜羅,現在已經很難再新發現開門見山雕母了,而現有的雕母大部分或流出海外,或入捐各大博物館。留存在市面上的雕母,自然更是稀如星鳳,成為泉友和收藏者爭相收藏的目標。此枚鹹豐元寶寶泉局當五百雕母,在《鹹豐泉匯》中定名為扁豐長泉。當年只雕刻了雕母,迄今未見母錢或流通錢上市。當五百、當千大錢,自鹹豐三年十一月開鑄,到鹹豐四年六月停鑄,鑄造期僅七個月,據此推斷,很可能此版鹹豐大錢當年只停留在雕母階段,並未正式開鑄,故更為珍貴。是品鹹豐元寶寶泉局當五百雕母,未經流通,品相上乘,近年罕見,稱之為這次錢幣拍賣分量最重的拍品也不為過。 文/錢卓
馬定祥著《鹹豐泉匯》第155頁原物 鹹豐元寶寶泉局當五百雕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