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笔记--金马克取代旧货币体系
本帖被 易文明 执行加亮操作(2012-03-08)
图片:
图片:
总所周知,在普法战争后,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在经济上,利用法国的巨额赔款,实现了整个德意志货币的彻底统一和从银本位(或者说以银本位为主的金银复本位)到金本位的跃变,但由于几百年来混乱的货币体系,虽然经过19世纪的3个主要的货币协议规范(1837年的《慕尼黑货币协议》,1838年的《德累斯顿货币协议》,1857年《维也纳货币协议》)的规范,统一,实际情况却并不是非常乐观,在一些基层场面的交易和使用上,广大的德意志城镇,乡村,各种各样的货币,甚至古币,都还在流通使用。
下面引用一段1870年德国议会领袖,金融专家路德维希?班贝格向议会提出的报告片段: “(路德维希?班贝格在莱茵河畔一个小镇居民的口袋里收集到一下约合15834南德盾的货币,由以下构成)2塔勒银币,1皇冠塔勒银币,面值为2盾,1盾,1/2盾的银币,两个半荷兰银币,面值为1/3,1/6,1/12的塔勒的普鲁士帝国塔勒,面值分别为5,2,1法郎的银币,另有各种金币,譬如西班牙皮斯托尔金币,2个和1个面值的弗里德里希多普鲁士金币,半英镑金币,沙俄金币,金拿破仑,荷兰威廉金币,奥地利和温特贝格的杜卡特金币,面值为10塔勒的黑森金币,最后还有一枚丹麦金币。
如此混乱的货币,除了便宜了货币收藏者和货币兑换业者以外,可能对谁都没好处,不但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人们还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忙于各种货币的兑换和计算。
当时的官方货币是建立在关税同盟和1857年《维也纳货币协议》的联盟塔勒,北方的3个汉萨自由市由于是自由港,不但没有加入关税同盟,更未加入货币协议。两个梅克伦堡公国加入了关税同盟,但未加入货币协议,只铸行协议规定标准的塔勒银币(注意这两个公国发现的不是联盟塔勒,而是塔勒),南德的情况更是复杂,虽然南德的所有邦国(甚至奥地利都加入了货币协议,但奥地利联盟塔勒只用于哈布斯堡家的德意志部分领土和对外的贸易。),但由于南德盾的使用传统,已经庞大的使用数量,虽然在1857年后减少了南德盾的铸造(2盾的货币停铸,1盾的减少铸造,半盾及辅币照常铸造。),但在自己邦国内的记账,金融交易,市面流通,大家还是以南德盾为标准。 所以,帝国决定在1971年12月开始使用帝国马克,到1876年转换完成。在北德,完成货币转换是相对容易的,1塔勒等于3马克,只要按照普鲁士塔勒银币标准铸造的塔勒银币,一律相当于3马克1流通(直到1908年,帝国各邦发行3马克银币,对塔勒进行收回,塔勒才慢慢退出流通领域。),大家只要把原来的辅币按塔勒比例换成新的芬尼辅币即可,两麦克劳堡公国,这次更简洁,直接发行了按新芬尼计值的邦国铜币。 南德的情况如请所诉要复杂许多,1盾=1马克73又3/7芬尼,法定四舍五入为1盾折合1.71马克。) 虽然1872年,南德的一些主要邦国,如巴伐利亚就投入了一些马克金币,但这些邦国的财政体系,银行体系还是建立在南德盾的基础上的,1875年1月巴登,黑森正是更换货币单位,1875年7月,符腾贝格更换货币单位,1876年1月巴伐利亚正式更换货币单位,才正式宣告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货币改革完成。 德国的这次货币改革,彻底解决了德意志邦国的货币的混乱状况,由于政治的统一,货币的统一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
附录一:3个货币协议的简介 1,1837《慕尼黑货币协议》:按1科隆马克(233.85克纯银)制造24.5枚1盾银币标准铸造,原始签约国有巴伐利亚,符腾贝格,巴登,黑森大公国,拿绍,法兰克福,两个霍亨索伦侯国。 2. 1838《德累斯顿货币协议》:按普鲁士王国塔勒标准。1科隆马克铸造14枚塔勒银币。原始签约国有普鲁士,萨克森,黑森选侯国。协议规定了铸造北德和南德的货币兑换标准,即14:24.5=28:49,即4:7的比率,两个协议的签约国都铸造一种联盟币:2塔勒=3.5盾,这是全德统一货币的雏形。 3.1857《维也纳货币协议》:是按普鲁士塔勒的标准提供纯度,降低重量,引入了公制磅的概念,1磅纯银铸30枚联盟塔勒。大部分德意志国家参加,甚至包括小德意志以外的德意志国家,如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等等。进一步统一了德意志国家的货币,为帝国马克的出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附录二 关于普法战争赔款的问题,德国可以回收除法国票据以外的一切货币(甚至包括小部分法国银行券,及阿尔萨斯-洛林的铁路折价。)在法国的意图上,尽量保存国内的黄金等硬通货,所以利用白银价值低落的时机,在国内,汉堡,伦敦铸造大量的法郎银币,并发行债券在伦敦金融市场上换购德意志各邦的债券,支付战争赔款。
附录三 关于在帝国马克发行过程中,一些流通的古旧杂币的收回,往往会给持币人带来一定损失,一些非主流的流通币,只能按照金属成分,进行赎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