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是第五枚 過去的發現只有四枚
今年 2012 年春拍, 北京誠軒委託我代撰 這一枚銅幣的簡介, 我寫的很凌亂, 左小姐幫我修改的非常好, 但是在標題部分, 誤植 [合計發現五枚], 有點遺憾
現在我把原文 照登如次, 有興趣的朋友, 不妨了解一下
2012b 湖南省造 背面廣西龍的光緒元寶十文銅幣簡介 (摘要版) 作者 施誠一 這一枚銅幣迄今只發現四枚,本次拍品是其中一枚,此枚銅幣最早出現在1993年的新加坡拍賣會被日本收藏家秋友晃購得,第二枚是1996年也是新加坡拍賣會被台灣鄭氏獲得(鄭譜圖版第195號),接著2003年香港的拍賣公司執行長馬德和在歐洲找到一枚,旋歸上海何氏收藏,2004年美國冠軍拍賣公司執行長周邁可也在美國找到一枚,輾轉讓售給台灣劉氏。這四枚都是一個版,而且都逆背90度,輪緣平整,版底光滑屬於SP級specimen proof的製作,與台灣鄭仁傑「中國銅元鑑賞」第56頁登載了五枚德國試鑄的「湖南黃銅元」相同的工藝,都是試鑄樣幣。
本次拍品為台灣劉氏的收藏,這枚銅幣的正面,屬於湖南小字小珠圈系列,但是細審版式的差異,例如滿州文的結構、還有漢文「造」字、「緒」字、「寶」字的書法都比流通版緊實,「緒」字稍微向左偏離中軸線,顯然德國造幣廠為了這個廣西龍特別重新彫模刻了一個全新的湖南正面。相信這不是錯配也不是戲作,兩個省份配在同一枚錢幣上的試鑄樣幣是罕見的例子。
會造成這樣奇特的「誤配」,懷疑是德國造幣廠不諳中文所致。按湖南銅元局成立於光緒28年(壬寅年1902年),次年正式在長沙南門外靈官渡建設新廠並引進新式機器,至光緒31年6月(乙巳年1905年)新廠落成後,日產量平均110萬枚銅元,可謂造幣大廠,但是版式也最豐富最複雜,有類似江蘇飛龍的「黃銅元」版,有類似北洋龍的「大龍版」,也有類似湖北的「中心梅花版」,當然更有獨樹一格的「瘦龍版」和「肥龍版」等,東方雜誌的文獻記載湖南銅元局成立之前確實有委託湖北代鑄銅元,光緒33年奉令關廠期間也由湖北每日拹撥30萬枚銅元給湖南,目前德國試鑄樣幣的紅銅質「黃銅元」存世數量稀少,( 鄭譜圖版第191至196號 ) ,卻已發現有六種版別,背面主要就是「瘦龍版」、「肥龍版」和完全沒有出現在流通幣的「大英文版」,正面則有「秀體字版」和「小珠圈版」,本次拍品就是小珠圈版,只是「黃銅元」去掉了「黃」,剩下「銅元」兩字,在樣幣階段就有這麼多種版別,反映了三個可能,其一是湖南這個客戶很難搞,其二是德國造幣廠相當認真的爭取生意,其三是文字和文化的差異,包括龍圖設計、文字編寫都有溝通的困難。
從上述的數次改版設計,幾可確定德國造幣廠為了湖南這趟生意吃足苦頭,廣西省銅元局的新訂單讓他們如履薄冰謹慎處理,例如廣西十文的樣幣就已發現有三枚龍鱗尚未彫滿的試打樣幣,其中一枚就是現藏上海博物館的一枚,這一枚據說是張璜舊藏,早在解放前就已發現,並被收入「戴葆庭珍錢藏拓集」中,這種未雕刻完成的試打幣,一般都是雕刻師初打測試,很少流出廠外,但也有可能為求慎重,提前請求委託單位確認樣式,例如當時派駐在上海天津的德國洋行或廣西銅元局確認後,再作完整的彫版。本次拍品正面湖南背面廣西龍也應是作為確認的試打樣幣。
目前已經發現的這四枚都逆背90度透露了蛛絲馬跡,一個不諳中文的外國人,習慣會把英文面當作正面,翻轉背面,中軸線會如附圖編號_16701_,對外國人這是整齊的一條軸線,字數也最多,錢幣雕刻師可能不懂中文,按照圖稿依樣畫葫蘆的描刻,對我們一眼就看懂的「文字」,在不諳中文的雕刻師,中文字和圖案實在沒有分別,所以「緒」字雕刻的有點傾斜,這個現象同時也發生在正版的「廣西十文銅幣」,「緒」字一樣傾斜而且偏離軸線。
德國造幣廠為何要重新彫模刻了一個全新的湖南正面來配這個廣西龍? 推測是湖南廠開辦在先,購買的模具也已交運,最後中國採納的是沒有「黃」字的「銅元」小珠圈版。德國造幣廠可能認為大清國的訂單,正面中文面應該是一樣的,因此先雕刻一個湖南正面的模具,俟後才知道文字正面必須按照廣西省訂單的圖稿重新彫模,這才完成了廣西十文的正確樣幣。畢竟這是100年前完全依賴郵政海運通信的時代,一來一往就是好幾個月,加上兩國之間文字和文化的差異,才會有這樣的「誤配」產生,在今日科技與通訊無國界,幾分鐘就可達到完全的溝通,類似的誤配絕對不可能,因此這枚湖南廣西兩省合一的銅元,見證了一百多年前,當西方遇見東方,文字與文化的隔閡,商業通訊與溝通的渾沌,這是一個獨特而且有趣的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