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ivezhang
[离]
论坛等级:行侠仗义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92
论坛精华:0
发表回帖:144
可用积分:1516
注册时间:2008-06-01
最后登录:2023-04-07
|
我所亲历的制假工业——铜器收藏家之痛(引用)
本帖被 完美 从 新手入门 移动到本区(2014-07-25)
进入铜器鉴定行业几十年,来自台湾的铜器鉴赏大师徐志诚生命中最多的画面便是在各种充满期盼的眼神面前揭穿一个个谎言。用他的话说,一年365天,只有一天能遇见一件上乘的珍宝,其余的364天都是在跟赝品打交道。 ??从1985开始,文物造假就在中国遍地开花。因为“超乎想象”的利润,造假在当时已经成为一个“看不见”的航母产业链条。 ??在徐志诚的印象中,造假工业在生产上已经全面流水线化了,“拿铜器来说,从制作蜡模,铸件加工到开始做锈,比中型的工厂还要规范和快捷。”九十年代末期,徐志诚曾乔装成一名福建老板,前往河南许昌。为了解铜器造假技术的“突破与进取”,他在工厂厂长的带领下参观了铜器造假的全过程。 ??这个占地面积不大工厂隐藏在一个村落的深处,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部门和分工之详细,让他“眼花缭乱”。有的工人正在一个高墙围起的院子里烧铸,有的工人在装配型范,有的在溶铜,有的在脱范。整条流水线是曾经应用最广的青铜器的铸造法。 ??路过一个类似于阅览室的房间,里面的情景让徐志诚大吃一惊:这里云集了当今鉴定界大量的专家报告,有人专门研究和搜集发表在《文物》、《考古》等期刊上的学术文章,那里有专家对每件器物的详细分析,如造型、纹饰、铭文、铸造方法以及金相分析、合金比例等等。还有人甚至在翻译很多本英文的文物杂志,与世界文物界最新的研究技术成果“一同前进”。徐志诚回忆道:“厂长告诉我,这里的员工都是全职的大学毕业生,甚至还有一位文物学的研究生。” ??在三十五岁的时候,徐志诚已经帮助很多艺术机构与国家部门鉴别了众多的铜器宝物,无一失误,于是自视甚高。但是,一件赝品彻底打击了他的自得。 ??徐志诚在河南郑州找到一件被某张姓卖者称为春秋晚期的四虎蟠龙纹豆。这件高26.4厘米,口径约18.6厘米的小器物深得徐志诚的欢心。他从锈色、花纹与款式、声响与手感、铜制与器式上均看不出有任何问题。 ??整个交易在张姓卖家的家里进行,徐志诚注意到他家里还贴着大大的“喜”字。张说自己上月才结婚,家里的冰箱、沙发都是新买的。张还说请徐专家一定放心,自己怎么敢在专家眼里玩假货,如果是假的,你也知道我家地址,还可以来找我换嘛。徐志诚想一想也对,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于是便花重金买下了这件铜器。 ??两个月后,他才发现这个铜器有点“怪异”。铜锈与豆盘外壁开始有些微微的变色,这个变化一般人可能看不出来,但是对于长期鉴宝的专家来说,却是致命的破绽。他立刻用打火机烧烤变色部位,赝品的面孔一点一点浮现在他眼前。他一时气极,买了一张机票便飞到河南,先前的房子早已人去楼空,只有一个大大的“喜”字还贴在门口,他这才恍然大悟,自己被人下了套。 ??这场与造假工业的“亲密接触”,在徐志诚的经历中留下了切肤之痛,他轻易地就“小看”了对方,换来的是一场完美的骗局。原来,当时铜器出现了一种新的造假技术,名为“电解锈”,在器皿表面涂上泥,浸在化学药水里,棒状的导体插进液体中,通电后药品发生化学反应,两天后就给器皿上了一层铜锈,完美程度堪比真品的铜锈。 ??从那以后,徐志诚收起了小觑天下的得意,他明白,与那些造假贩子相比,自己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对于铜器来说,仿古作伪的历史比收藏的历史还要久远。“而眼下的中国,正迎来第二个造假盛世。”徐志诚有些激动地说。 ??这个“盛世”的推手们除了有这些“不断进取”的工厂主之外,还有为数不少的盗墓人。 ??数年前,在四川省成都市的周边地区,一群文物造假者先是把一些古墓挖空,把里面或多或少的宝物全部走私出国,再把制造的铜器赝品摆设进去,伪装成尚未出土的样子,巧妙地把古墓还原。他们还使用了一种新型的铜器造假技术,叫 “贴皮锈”,即把锈斑用贴纸贴在伪造的文物上以达到真实的出土效果。造假者们向前来勘察的收藏家展示若干铜器的真品,声称这是从这些墓地里挖掘出来的,“如果哪个买家愿意一个古董付50万元,则墓地里所有铜器宝物都归他所有。”收藏家心花怒放,以为占了天大的便宜,花了近千万买下了周围的所有古墓。 ??“很多人都跟我抱怨,为什么我的收藏史就是一个骗局连着另一个骗局的惨痛经历?为什么我就是走不出迷魂阵?”徐志诚感慨万千,“其实骗局从来都是愿者上钩。要想不被骗,首先不要骗自己,让自己相信会有中大奖的机会。没有这种蠢蠢欲动,你才会有真正的收藏之心。” ??(摘自《看天下》第9期 作者 卢悦 彭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