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緣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永久会员
发表主题:323
论坛精华:0
发表回帖:603
可用积分:4502
注册时间:2013-05-15
最后登录:2024-11-13
|
三、唐代錢幣的翻砂鑄造-----周衛榮 唐代的砂型鑄造 近年來的出土資料證明,唐代普遍採用砂型鑄錢已是不爭的事實,這有多方面的證據: (1)錢範絕跡,至今未有明確用於鑄錢的錢範出土。 (2)錢背常見錢緣的壓痕,這是砂型鑄錢常見的現象。(錢背常見錢緣的壓痕 , 乃面部修樣時敲打重力背底部受壓所呈之痕 , 實為銅樣雕制的特徵) (3)已有多處唐代砂型鑄錢遺址發現。 筆者已經考察過的就有山西長治唐代開元通寶鑄錢遺址、遺物,廣東廣州市區唐代開元通寶鑄錢遺址、遺物,陝西寶雞乾元重寶砂型鑄錢遺物。 無論是上述這些鑄錢用具,還是唐代的錢幣實物,都說明唐代砂型鑄錢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由鑄錢業發明的砂型鑄造在唐代也已用到其他行業,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唐玄宗開元年間為黃河蒲津渡浮橋鑄造的大鐵牛。 《新唐書》卷39《地理志三》載:“河西……有蒲津關,一名蒲坂。開元十二年鑄八牛,牛有一人策之,牛下有山,皆鐵也,夾岸以維浮梁。”《唐會要》卷86《橋樑》載:“開元九年十二月九日,增修蒲津橋……引以鐵牛,命兵部尚書張說刻石為頌。”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山西省永濟市考古工作者在當年黃河蒲津渡浮橋處發掘出土了唐開元鐵牛四頭(最輕的重26.1噸、最重的45.1噸)、鐵人四尊、鐵山兩座和七星鐵柱,經我們研究,七星鐵柱(加橫梁一根,實為八棵鐵柱)和每頭鐵牛下6根直徑約40厘米粗、3米多長的大鐵柱,皆是採用地坑造型砂型工藝鑄造;地坑造型砂型鑄造,直至當代還在使用。可見,唐代的砂型鑄造不僅已經發展成熟,而且已達到很高的水平。
翻砂工藝發明的歷史意義 砂型鑄錢,只需母錢和型砂就可實現循環往復的連續的鑄造作業,省去了範鑄法作模製範所必需的大量人力、物力,大大節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由於母錢可以來自於同一枚祖錢,因此,也大大提高了標準化程度。無疑,翻砂工藝的發明是我國傳統鑄造業的一次革命性的技術飛躍。這一技術的發明,是我國古代鑄造業長期實踐積累的結果。秦漢以後,雖然以青銅器為標誌的青銅範鑄已經衰落,但錢幣鑄造方興未艾,鑄錢業從工藝思想上傳承了青銅範鑄。但鑄錢又不同於青銅器鑄造,錢幣是經濟領域的產品,它要講究成本和效率,要講究標準化;不斷追求低成本、高效率和標準化是鑄錢工藝發展的方向。在經歷了漢代大規模的石範鑄錢、銅範鑄錢以及其後的疊鑄工藝之後,至北朝終於孕育發明了砂型鑄造,極大地提高了鑄造工藝的效率。我國在盛唐時年鑄錢3億多,北宋時達近百億之巨,如果沒有翻砂工藝的技術支撐,那是不可想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