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拍卖] 9月20.纵横秋季百万拍卖会F [纵横拍卖] 9月25日,老藏家秋季百万专场E [纵横拍卖] 12月22日纵横冬季百万拍卖会B [纵横拍卖] 百项钱币130场,12月25日圣诞节开拍
2024年06月02日
 
 
 
本页主题: 关于太清铜币的思考与探讨 人气:2509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求知 [离]




论坛等级:超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38
论坛精华:0
发表回帖:479
可用积分:5782
注册时间:2008-02-03
最后登录:2014-11-30
拥有本站:个人店铺
2008-05-14 01:3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楼 主]

关于太清铜币的思考与探讨

图片:


图片:


图片:


嘉德2005年春拍马定祥专场拍卖了一枚湖北省造双冠龙铜币,其币文奇特,为太清铜币,非常独特,当时成交价为3300元人民币(含佣金)。我是05年底开始接触收藏,在网上看到此币的时候我就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一直希望知道它的形成原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慢慢将它忘却了,只是不意前些日子居然让我以较小的代价得到了一枚同样的太清铜币,尘封的记忆一下打开,又重新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睡觉前都要好好的仔细端详一番才能睡的着。其间我询问过多位重量级的同好,得到的回复基本都是认为是一种模具破损的巧合,是一种趣味品,然而朝夕相处,却让我对这种说法产生了一些疑问。
大家都知道,也看过很多模具缺损的现象,这个在大多数省份的铜元都不难见到,其破损一般是呈不规则的自然状态,所呈现在币面的形状也就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完全没有规则和人为的痕迹可寻。而此币却完全不是这样,这个点的形状非常规则,而且显得非常有书法韵味,长度大小恰到好长。再仔细看,点的厚度也也和旁边笔画的完全一致。再看点的四周,上缘边道完好,干净利落,和币面呈垂直状,下缘则有一种修模的痕迹。所以我认为如果说是巧合的模具损坏的话,它不是一个巧合,而应该是十万个巧合!
顶端
求知 [离]




论坛等级:超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38
论坛精华:0
发表回帖:479
可用积分:5782
注册时间:2008-02-03
最后登录:2014-11-30
拥有本站:个人店铺
2008-05-14 01:3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 楼

那么如果不是十万个巧合的话,那么该如何来解释呢?在这里我做一个大胆的设想:归其原因还是巧合,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巧合!这个币从目前的面世情况来看,数量还是很少,目前已知应该还是在个位数,所以从面世的情况来看,这个币只有一个工作模。我的设想是这样的:这个工作模确实出现了模具损坏的情况,这个很正常。巧的是这个地方正好在太字的点这个位置,众所周知,武昌造币厂是一向管理很严格,造币质量极高的。在模具出现了缺损的时候要修模,而怎么修呢?在一个空白的地方出现模具损坏确实不好修,只有在这个地方想点文章了。于是文字功夫极高的八股先生们想到了把它改成一个太字,乱改大清铜币可不是好玩的,闹不好人头要落地,可是这也正反应了清人的文字游戏的高明。因为太是一个非常好的字,它代表着崇高,受人尊敬,高人一等,要不怎么天上有太上老君,皇宫里有太上皇,天波府有佘太君,只要太字已加冕,地位立即提升。因此把大清铜币改成太清铜币不仅不是大不敬,而是大大的敬。
如果设想成立的话那么太清铜币就不是什么趣味之王了,而是修模之王,其地位当在大云驼背龙之上,从而取代鄂部颁五文的湖北老大地位,一改湖北铜元没有真正的巨星的状况,成为湖北铜币的王牌明星。
顶端
求知 [离]




论坛等级:超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38
论坛精华:0
发表回帖:479
可用积分:5782
注册时间:2008-02-03
最后登录:2014-11-30
拥有本站:个人店铺
2008-05-14 01:3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2 楼

也许有人会说,即使这样也终究不过是一个修模版式而已,我想如果在设想成立的情况下这样看待就有些偏颇。因为这不是简单的图案修模,而是一种可以说惊天动地,甚至可能会导致命案发生的修模。它是经过一种深思熟虑的结果,说句俏皮话,很可能还专门召开过专题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呢!是倾注了修模方智慧和情感的修模,真实的反应了一种主观的设计思想,而且非常巧妙,让人不得不佩服――修出了中国铜元的一朵奇花!
本人对造币知识相当的欠缺,一切都只是按常理去推测。本文想表达的是:
1. 太清铜币不是一种巧合的模具损坏直接造成的
2. 提出一种不成熟的设想,但是我认为这种设想比十万个巧合来的概率更大,我想在没有直接证据说明事实情况的前提下,是允许提出一些设想的。
鄙人自知才疏学浅,肯定有很多考虑不周的地方,诚心希望大家给予正确的指点,也许在您的指教之下,我会对这个币有更好更正确的认识。如果您觉得我不对的地方请一定不客气的指出,如果您觉得我说的有一点道理的话,也请一起来完善这个认识和设想。也希望拥有此币的同好能把自己手上的币拍上清晰大图发上来共同研究探讨。这些话在我头脑里纠缠了好多天,今天终于把它用文字表述出来,也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不用整天晚上想着难以入眠了!


[ 此贴被求知在2008-05-14 01:45重新编辑 ]
顶端
满汉堂主 [离]




论坛等级:贵宾
本站身份:永久会员
发表主题:333
论坛精华:45
发表回帖:1895
可用积分:28860
注册时间:2008-03-28
最后登录:2023-04-26
拥有本站:个人店铺
2008-05-14 09:34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3 楼

向善于思考和发现的版主行礼!
顶端
墨泉斋 [离]




论坛等级:江湖大侠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41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365
可用积分:7586
注册时间:2008-04-26
最后登录:2024-05-28
拥有本站:个人店铺
2008-05-14 10:1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4 楼

太清铜币不是一种巧合的模具损坏直接造成的
顶端
牧云秋 [离]




论坛等级:超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111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1285
可用积分:23171
注册时间:2008-02-03
最后登录:2012-02-03
拥有本站:个人店铺
2008-05-14 10:4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5 楼

求知兄的这个猜测是否合乎实情尚待继续考证,但目前是合理的。我支持这种推测。在破败之处妙笔生花是可行、可信的,至于动机,也许戏作的可能性更大些。
此版所见钱眼通天兄那枚品相最好,流通痕迹甚微,背面双冠龙有些模糊,可见是后期败模的产品。正面文字笔画清晰,特别是笔画交接处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出笔画的先后顺序。仔细看,感觉“太”的撇和点与求知兄这枚略有不同,如果不止“一个工作模”,那情况就更复杂了。
顶端
完美 [离]




论坛等级:超级版主
本站身份:永久会员
发表主题:1074
论坛精华:11
发表回帖:10888
可用积分:86815
注册时间:2008-02-03
最后登录:2024-03-11
拥有本站:个人店铺
2008-05-14 12:3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6 楼

不错的一枚钱币,但小弟看,那一点,按照书写笔法和惯性习惯来说

还是不太符合啊,不信您用手比画一下,那点走的方向[别扭]
钱币 张洪宝
顶端
完美 [离]




论坛等级:超级版主
本站身份:永久会员
发表主题:1074
论坛精华:11
发表回帖:10888
可用积分:86815
注册时间:2008-02-03
最后登录:2024-03-11
拥有本站:个人店铺
2008-05-14 12:38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7 楼

图片:


图片:


我也提供给您一[反点北洋十文]咱们一起研究研究,哈哈

很有意思的话题...请楼下的继续说说
钱币 张洪宝
顶端
求知 [离]




论坛等级:超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38
论坛精华:0
发表回帖:479
可用积分:5782
注册时间:2008-02-03
最后登录:2014-11-30
拥有本站:个人店铺
2008-05-14 17:48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8 楼

转贴我在机制币论坛的一段回复:
回11楼朋友,我这个币是从大堆里亲手挑出来的(因此我说是以较小的代价得来的),说明这个币当时是混在流通币里流通的,我同意你说的正好模具坏了,修一修,但是有意修还是你说的戏作就值得探讨,至于铸几个玩一玩,怎么玩到流通货里去了呢?当然您说的戏铸也不是没有概率的,但是我说的我认为也有一定概率。

回无痕公子兄弟和铜农兄:可能我没有说清楚,但是可能你们也没有仔细看完我的论述,可能太罗嗦,很多人都没办法认真看完,终究还是我的文字表达不够好。我首先是承认模具有了缺损,这个缺损造成打出来的币是有一个点的,但是最初的这个点是不规则的,很难看的一个点,使的大字看起来已经象一个加了点的太字,但是这个太字很难看,考虑到太字含义也不错,所以与其打一个难看的太字,还不如顺手修成一个好看的太字,这与改名或者中国人不会写错中国字无关。

另有朋友认为点的笔画不顺手,我的解释是:这个点是修的,不是设计祖模时原刻的,它受到缺损部位位置和形体的限制,所以用很严格的书法要求来衡量是有些苛求了。但是尽管这样,它仍然比我们大多数人写的好看多了,不是吗?



[ 此贴被求知在2008-05-15 01:12重新编辑 ]
顶端
雨滴 [离]




论坛等级:小有名气
本站身份:普通会员
发表主题:0
论坛精华:0
发表回帖:201
可用积分:2040
注册时间:2008-06-06
最后登录:2010-11-25
2008-06-06 21:0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9 楼

受教了
顶端
许楚三 [离]




论坛等级:小有名气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89
论坛精华:0
发表回帖:167
可用积分:2575
注册时间:2008-06-08
最后登录:2016-05-09
2008-06-08 19:0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0 楼

好研究!!
本来,方孔钱币由于铸造技术的缺陷,流铜较多,可以理解;机制铜元如此,确实少见,前次我在园地偶得一枚“踢球”浙江十文,就很感兴趣,现在看来找到同行了!!

学习啊!!
顶端
许楚三 [离]




论坛等级:小有名气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89
论坛精华:0
发表回帖:167
可用积分:2575
注册时间:2008-06-08
最后登录:2016-05-09
2008-06-08 19:36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1 楼

顶端
沈水之阳 [离]




论坛等级:贵宾
本站身份:永久会员
发表主题:67
论坛精华:6
发表回帖:232
可用积分:3197
注册时间:2008-06-04
最后登录:2017-03-17
2008-06-08 19:4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2 楼

一枚非常有意思的铜元,"大"加"点"虽然有些蹩足,单很逼真,楼主的想象于推理有一定道理,值得研究!
顶端
许楚三 [离]




论坛等级:小有名气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89
论坛精华:0
发表回帖:167
可用积分:2575
注册时间:2008-06-08
最后登录:2016-05-09
2008-06-08 20:1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3 楼

        恕我直言,对于求知友的求实态度和大胆联想,笔者由衷钦佩,收藏倘若没有这么一些设想和推断,就很难提高与深入,可是对于求知友设想“有意为之”的修模推断,笔者有不同的看法,以为还是无意为之的可能性居大。
    求知友已经提及,倘若将“大清”改为“太清”,是要冒杀头之罪的,恐怕不但如此,可能还要满门抄斩!这且不说,即使修改一字也是违反大清铜元格局,仅此一点,恐怕对于修模具的工匠来说也绝无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道理;正如求知友所言,此铜元已投入流通,换句话说就是当时根本没有将此品特殊处理,假如真是有意为之是不会如此处理的啊。
    笔者曾购买一枚“踢球”浙江,其“球”圆润可爱,绝对没有方孔钱币流铜那般随意和粗俗,今日目睹求知友“太清”一点,也是规规矩矩的一点,虽然笔画起承转合与笔者之“球”、完美友之“点”各异,但是其工整、规范、漂亮却如出一辙,所以笔者认为其形成的原因应属于同一种情况。
但是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笔者以为这也应属于机制币的“流铜”现象,或者可以这样推断,是在陆续打制铜元过程中,模具上的遗留物的粘连的结果,笔者尚不明白铜元打制过程中,究竟是热压还是冷轧,可是模具里的零碎残留物往往多是一些成型的小笔画,或圆点,或长点等等,即使尚残存比较长、比较大的残留铜,或者被清除,或者无法附着,也就都被清除了,唯独小的残留铜有可能被压留在下一枚铜元上了。我所说的残留物,不是流铜自然形成的,而是一流在模具某一空缺位置里,一种已经成形的残存笔画小铜渣。
    自然,有的朋友会质疑:压制铜元会将这些点点压扁,或者根本附着不上,但是往往事情有偶然,有万一,有巧合,偏偏就有这么几枚不仅附着其上,而且异常牢固,如生根一般形成一体了。
这就是笔者的看法。请批评指正,或研讨质询。谢谢。


[ 此贴被许楚三在2008-06-08 21:11重新编辑 ]
顶端
求知 [离]




论坛等级:超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38
论坛精华:0
发表回帖:479
可用积分:5782
注册时间:2008-02-03
最后登录:2014-11-30
拥有本站:个人店铺
2008-06-09 00:59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4 楼

太清铜币说是破模是有实物根据的,不是猜测和臆断的,而要讨论的是,第一种情况:是模具破损后,随着打压,自然形成的那个点的形状,第二种情况就是修模
顶端
牧云秋 [离]




论坛等级:超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111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1285
可用积分:23171
注册时间:2008-02-03
最后登录:2012-02-03
拥有本站:个人店铺
2008-06-09 02:4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5 楼

太清的点不同之处在于其妙笔生花的奇趣。其他各种现象则纯粹偶然形成,如:踢球光,鄂之大刀,湘之抽烟龙等,这几种也都分别发现了多个,且样式(暂且区别于版式)都是固定的。
顶端
许楚三 [离]




论坛等级:小有名气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89
论坛精华:0
发表回帖:167
可用积分:2575
注册时间:2008-06-08
最后登录:2016-05-09
2008-06-17 09:38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6 楼

也许是笔者所猜测的遗留在模具笔画间隙里的铜屑,并非无意识的巧合,而是制造者们有意识地为之。

但是就此“点”而言,并非十分规整,无论楷书或行书,一点应当是尖起而顿止,俨然是一颗滴落的水珠,可是此点却是一小横歪置,不大自然,或许工匠们信手拈来,即成此“太”?

并非模具的问题。

笔者以为在模具中残留铜屑所至,无论有意无意,造成此趣味品都给收藏者添加了欣赏的滋味和联想得到空间。很不错!!

同时,笔者以为既然有在模具中残留得青山在铜屑,就必定有铜元上缺少的笔画,这与压力不足造成的弱打完全不同,是由于轧制过程中小处的铜元笔画变形而断裂,以致从铜板上脱落,残留在模具的笔画缝隙里,一般是被工匠及时清理,极个别的铜屑才有幸被有意无意的贴合在其它铜元上,形成留给后来爱好者的趣味品----------如果以此为契机,将此类铜元作一专题研讨,也是极大的好事!!

认识各不相同,一己之见,请多指正!!
顶端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关于我们 | 本站地图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网站联系电话:1309138825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完美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纵横拍卖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纵横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纵横送拍
钱币纵横【www.coin007.com】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ICP经营许可证:冀ICP备080015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