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宝津局制钱及其代铸它局制钱之渊源
一.宝津局概况 1860年《北京条约》签定,天津卫被迫开埠,九个帝国主义国家在此强辟租界.自天津卫开埠以来,漕运大盛,钱庄票号云集,钞,票,铜,银同时流通,币制币种多样繁杂,渐成为北方的金融中心,在我国近代金融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清光绪初年,清政府只铸行了当十光绪重宝,九年(1883年)规定枚重两钱六分.十二年(1886年)九月,李鸿章在其属下的天津机器制造局内设新钱局宝津局,十三年(1887年)率先鼓铸一文制钱,后并用机器铸机制币.宝津局先后购进国外先进造币设备,聘用外国技师,不久,就形成国内一流的造币生产线。以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周学熙筹办北洋银元局时,仍沿用着宝津局的铸币设备.北洋银元局后来发展成户部造币总厂,归中央直属管辖,后又将直隶、湖北、江宁、福建、广东、奉天、河南、四川、云南九省的造币厂划归到天津总厂管辖,总厂由此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设备最精良、技术最先进的造币厂.可见宝津局在我国货币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宝津局铸钱之初,每文重一钱,换算成现在的量制,约是3.72克(从明代到1979年,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16÷10,1钱约等于3.72克).光绪十四年(1888年),宝津局正式开铸机制币,每文亦重一钱.鼓铸一文制钱本就亏损,然机器铸币比翻砂铸钱亏赔更多,故机制币时铸时停.为减少亏损,翻砂制钱和机制钱同时从每文一钱(约3.72克)减重为八分(约2.98克),后翻砂制钱又减为七分(约2.6克),到最后的减重便无法可依了. 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天津,公开行抢三天,宝津局被洗劫一空,自此荒废.一年后改建北洋银元局.宝津局自1886年创立到1900年停铸,短短十四年的时间,但却如昙花一现般绚丽多彩. 二.宝津局铸钱工艺
许多泉友认为宝津局有二种铸钱工艺:一种是传统翻砂铸钱工艺,另一种是近代机器铸钱工艺。实际上,这种观点是很片面的。宝津局是在李鸿章的主持下在其下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内设立的,作为一个新局,宝津局在设立之初,就很注意铸钱工艺上的改良,引进了很多国外先进的铸钱设备。宝津局于铸钱工艺上的改陈推新,在当时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之下,是必然的。
雕母铸钱体系是清朝最主要的铸钱工艺体系,是清钱铸造的根本。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人发现过真正的宝津局雕母,宝津局制钱铸量不小,照常理来说,是不应该没有雕母出现的。虽然陈鸿禧先生的《清钱珍稀四百种》披露过一枚宝津雕母,但笔者在亲睹实物后认为是一枚铅夹心打制母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雕母。此钱的版式,是宝津局最初铸行的足重制钱(即所谓的大样)的版式。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宝津局是不是改进了雕母铸钱体系?事实上,这种推断是正确的。经过观察大量的宝津大样发现,此版铸造的普遍精美,钱面光洁度比它局光绪制钱要好很多,这与其它清朝传统翻砂铸造的值钱有很大不同。就此可以初步推断,宝津局在设立之初就改进了雕母翻砂的工艺体系。
在宝津制钱里,有一种被称为宝东手大样的制钱。这种制钱的面版为宝东大样的面文,背面满文津偶有变化,且背满文明显凸出钱面,可以看出,这是改范所致。改范是一种传统铸钱工艺,改范钱在五代时期就大量出现了。改范具体的工艺流程,现在已无从确切了解,但改范工艺在宝津局铸钱中被大量的引用,也可作为宝津局未用雕母铸钱的另一佐证。
有泉友提出,宝津局会不会用机制币做母去翻砂铸钱?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机器铸钱虽是宝津局铸钱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在宝津机制币中,除了大字一版外,其它版式的机制币机器冲压力较小,字口都比较浅,不具备翻砂的条件,而且也没有和机制币版式完全相同的翻砂制钱出现。存世有一种所谓的宝津方头通机制手制钱,但实际上,这版钱的版式与真正的机制方头通版式并不一样,只是相近而已,而且,此版钱的钱面光洁度很高,版式上还有小异,所以,应该是打制母翻铸的。故笔者认为宝津局并没有用机制币翻铸过制钱。
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的宝津局铸钱工艺有三种:1.打制母铸钱工艺,2.机器铸钱工艺,3.改范铸钱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