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第39楼我是光于2010-05-18 23:57发表的? :回九段兄,大家都知道,在广东率先开铸铜圆成功以后各省纷纷效仿,惟恐落于人后。 但是在此之前,中国是没有雕模师的,可以说,当时国人根本就没见过这种西洋的铸币机器,更不知道雕模是怎么一回事。 所以说,怀疑浙江当局早期并非自己刻模铸造铜圆而是依赖外国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是早期自行刻模铸造铜圆,那请问,雕刻师傅是从哪里找的? 谁帮培训的?历史时间上核对的上吗?有确切资料予以证明吗?如果能把以上问题都佐证了,那就无须反对方去争辩了,大家都心服口服了? 不是吗
引用第39楼我是光于2010-05-18 23:57发表的 :可以说,当时国人根本就没见过这种西洋的铸币机器,更不知道雕模是怎么一回事。
引用第41楼随风于2010-05-19 00:26发表的 :中国人有那么傻吗,如果不知道雕模,那我还想请问铜钱那么多雕母都是怎么来的?
引用第42楼我是光于2010-05-19 00:29发表的 :雕母与雕模是两回事,完全不同的,并不是会雕方孔钱的就会刻模,没那么简单的。 大哥可以请教一下FRANK老师或迷中迷老师,也可以多看看铸币资料,看看中国从什么时候才开始有雕模师的?
引用第46楼frank于2010-05-19 01:15发表的? :除此之外.壓鋳出來的銅幣.我們看到的正面.其右边.在模具上看是左边.恰好相反方向.這種雕法在平板雕刻師是難以做到的........
引用第46楼frank于2010-05-19 01:15发表的 :中國在引進西洋先進的鋳幣机器以前.一直是用用翻砂方式鋳造制錢.翻砂鋳造.是先有雕母錢.而后用雕母翻成母錢.用母錢再來翻鋳樣錢.樣錢是用來翻鋳行用錢.每翻砂一次.幣会縮水.也就是縮小一奌.雕母是用精煉銅雕刻而成.雕刻師雕的是平面的版.通常.雕母会留下雕刻的刀痕.方孔錢是用翻砂灌注的.而現代化的鋳幣机.其过程就比較複雜.從銅料進熔炉.添加鉛或錫的不同比率后.再出爐冷卻.經过輾平机輾平.再轧成銅胚.經过清洗.最后放入鋳幣机經高壓冲壓而成.在這之前.要先制作模具.模具当然也是雕刻而成.但因为是双面同時壓鋳.雕模方式与平面雕模不同.我們現在看到的一枚銅幣.高出幣面那部分図文是凸起的.但在模具雕刻是凹進去的.因此.模具用久了.会產生裂痕.而保存不好.会有腐蝕洞.若用這種的旧模鋳造出來的幣.会有流銅或是像痱子的奌狀現象.而流銅与奌狀.從幣面水平线看.都是凸起的........
引用第49楼frank于2010-05-19 01:46发表的? :我不是专家.和大家一樣.只是一位銅元愛好者.貴賓是一個虛銜.在位階上.在版主之下.而版主或是貴賓說錯話也是常有的事.不足為奇.如有說錯之处.請予以指正.而能改正錯誤的覌念.让自己進步.不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嗎?
引用第43楼随风于2010-05-19 00:32发表的 :西藏在乾隆年间就有手打币了,难到也不懂雕模?
引用第39楼我是光于2010-05-18 23:57发表的 :回九段兄,大家都知道,在广东率先开铸铜圆成功以后各省纷纷效仿,惟恐落于人后。 但是在此之前,中国是没有雕模师的,可以说,当时国人根本就没见过这种西洋的铸币机器,更不知道雕模是怎么一回事。 所以说,怀疑浙江当局早期并非自己刻模铸造铜圆而是依赖外国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是早期自行刻模铸造铜圆,那请问,雕刻师傅是从哪里找的? 谁帮培训的?历史时间上核对的上吗?有确切资料予以证明吗?如果能把以上问题都佐证了,那就无须反对方去争辩了,大家都心服口服了? 不是吗
引用第6楼完美于2010-05-17 23:20发表的 :当十文,真不错,,,马老旧藏,,,真喜欢啊,,,这样的东西可能很难找到了!
引用第50楼随风于2010-05-19 01:55发表的 :具体来讲就是先在一个直径30-40cm的石膏板上雕刻出浮雕,也就是您说的平板雕,币上突出的,这个也是突出的,币上凹陷的,这个也是凹陷的,币上左边,这上也是左边,币上右边,这上也是右边。然后通过动力传导机制,把这个大盘盘上面的“内容”转移到跟币一样大的钢母模具上,这个母模具也是跟实体成品币一样的,再用这个母模具压出凹陷的工作模,再用工作模压出成品币,结果就是两次转压,成品币还是突出的。这套传导,由大到小,是近现代铸币精美细节质量的保证,也是所雕即所得的保证,跟制作铜钱雕母没有本质区别。过程有出入,基本就是这个意思。而不是直接在一个直径3cm的钢模上刻出一个凹陷的方向相反的来。
引用第58楼西河于2010-05-19 13:35发表的 :缩雕技术,就是我们这里通常说的仿形铣,以前我们这里的模具城里有很多的(几千台应该有吧),现在应该绝迹了(都改用精雕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