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8850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5-04-02
|
当草原回鹘汗国于9世纪中期被黠戛斯(今柯尔克孜族之先人)灭亡后,他们分三支西迁 :
1) 一部分回鹘人到了中国北部,并逐渐融入那里的人民。
2) 一部分在今甘肃省的甘州站住了脚跟, 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小王国——甘州回鹘王国。在其存在期中与其它民族如汉族人、西夏人、契丹人、塞人、藏人及其它突厥民族如拔野古(Bayirqu )等杂处一地。回鹘人过去是现在都是对外族文化开放的。在一度属于甘州回鹘王国的沙州(敦煌)发现有许多回鹘文写本。另外,在敦煌等地的壁画上,在家人穿的衣饰也见于吐鲁番写有回鹘文题词的壁画上,这说明在敦煌和吐鲁番之间,曾有过密切的往来关系。
3) 另一部分回鹘人在其出自统治部落药罗哥(Yaghlaghar)的一王子的率领下来到了吐鲁番绿洲,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高昌回鹘王国存在四、五百年之久并接受和发展了城市和农业文化,并在摩尼教、佛教背景下创造了光辉的回鹘文明,直到蒙古时期当来自西南方之伊斯兰教在当地占有优势为止。除吐鲁番外,在天山北面的别失巴里(Bishbaliq ——意为‘五城’,汉文称北庭)作为国王的夏驻地也属于高昌回鹘王国。 其东面的哈密(Qamil>Qomul)绿洲及西面的曲先(Küsh?n, Kucha)也在一个时期属于高昌王国。回鹘人在吐鲁番这个重要绿洲遇到了很古老的文化。这里的早先居民可能为主要操印欧语的“吐火罗人”。另外,汉文史籍从四、五世纪起常提到吐鲁番附近有好战的高车等突厥部众。他们只是按四季季节利用附近的牧地,他们中是否有一部分已定居于绿洲则不得而知。总之,上面已说过,回鹘人可能并不是第一批定居于高昌的突厥人,因为在当地发现的写本中可确立至少两种不同的突厥方言。少数写本出自8世纪,即回鹘汗国尚统治蒙古草原时。所以这部分写本应为其它突厥部人留下的。下面的情况也使我们认为吐鲁番地区住有多种突厥部落的人:在当地壁画上画有许多男女突厥贵人,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少于7种不同的服饰和10种不同的头饰。这种情况似不是因个人爱好所致,而是代表不同的部族(这里可能有时间因素在内)。所以不同的服饰也表明高昌地区住有多种突厥部族。在吐鲁番地区尚发现两个几乎相同的带有回鹘文突骑施汗(Turgish xan)字样的铜币(一个见于 U II ,页95,另一个见于黄文弼,1958,图103)。最后还要提到一文献( M III,页33-35)中说,赐予高昌一新王 以拔悉密(Bashmil)王的“亦都护”(Iduq-qut)称号。所以我们认为在前回鹘时代在吐鲁番绿洲似住有突骑施人和拔悉密人。此外,根据当地出土的用婆罗米字母书写的写本来看,在吐鲁番地区尚住有古代车师/姑师人(操所谓甲种“吐火罗”语)、汉族人、粟特人、塞人以及一些叙利亚人(多为景教僧侣)和西夏人,之后藏人和蒙古人也来到了这里。
回鹘人在九世纪中期迁居这里后,在高昌古代居民的影响下逐渐转入定居的农耕生活,并在他们的信仰影响下,逐渐舍弃了摩尼教而皈依了佛教。此外,在吐鲁番的布拉依克(Bulayiq)(即现在的葡萄沟)地区德国考古队曾发现景教遗址和许多多种语言的景教文献。那里应为有景教徒的居住地,他们在回鹘人中从事传布景教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