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定塔勒简述
协定塔勒简述 杨崇哲 《中国钱币》 2009年第01期
塔勒(Taler),是15世纪末以来主要铸造和流通于德意志等中欧地区的一系列大型银币的总称。塔勒在400多年的欧洲货币发展历程中,产生过多个品种,协定塔勒即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塔勒品种之一。它产生于1753年奥地利和巴伐利亚之间的硬币协定,是传播和流通领域最为广泛的塔勒,当然后者很大部分要归功于协定塔勒家族中著名的1780年玛丽亚一特蕾莎塔勒。目前,国内对玛丽亚一特蕾莎塔勒了解较多,而对其所归属的协定塔勒关注较少,本文即试图对协定塔勒的产生时代背景、形制特点、铸造情况、传播及影响等问题作一简要叙述。 奥地利与巴伐利亚1753年硬币协定之前德意志地区的塔勒概况 自15世纪末中欧开始铸造被后世统称为“塔勒”的大型银币以来,由于德意志帝国一直缺乏像英法等国那样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铸币权下放到地方诸侯,境内各邦国的币制比较混乱,严重制约德意志的经济和贸易发展。为统一币制,历次召开的帝国会议曾作出努力,并在1566年初步形成了“奥古斯堡硬币法令”,为帝国内塔勒等主币币制的统一带来了希望。但进入17世纪后,三十年战争,及其间灾难性的两次剪边时代,严重打击了帝国的经济和货币。为应对糟糕的货币局面,17世纪下半叶,在原有奥古斯堡硬币制度基础上修改后的两个地方性货币协议,即1667年的辛那硬币协定和1690年的莱比锡硬币协定,依次逐渐被大部分邦国接受。到17世纪末,各邦国的高面值货币,基本都是按照莱比锡纯度铸造的1/3和2/3塔勒硬币,和按照1566年奥古斯堡硬币法令铸造的1塔勒硬币和其分数值币。 18世纪初货币局势再度混乱。上半叶小规模战争不断,巨额战争经费恶化财务状况,又进一步影响铸币业的改善。货币汇率失衡,小面值币不断贬值,按旧制铸造高面值银币无利可图,甚至亏本。除了萨克森等占有丰富银矿的邦国外,旧制的塔勒银币已很少铸造。法国的埃居及其分数值币填补了德意志大型流通银币的位置(插二图1)。尽管在像普鲁士这样的北德地区,莱比锡结算塔勒仍是物价和核算的基础,但实际在柏林的交易所里,到1740年所有价格都是以法国货币报价的。德意志诸侯们不生产大型银币,虽然免去了用旧制纯度铸造带来的巨大风险,但同时也失去了铸币的丰厚利润。因此,要改善货币情况同时赢得利润,就特别需要一种新的合适的硬币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