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拍卖] 『8月30日.纵横秋拍精品Y场』 [纵横拍卖] 8月30日.纵横秋季百万专场w [纵横拍卖] 9月20.纵横秋季百万拍卖会F [纵横拍卖] 9月25日,老藏家秋季百万专场E
2025年04月04日
 
 
 
本页主题: 大石、黑衣大石、喀喇汗王朝考實 人气:1932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8850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5-04-02
2009-09-02 17:14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楼 主]

大石、黑衣大石、喀喇汗王朝考實

转帖

大石、黑衣大石、喀喇汗王朝考實

錢伯泉

【原文出處】民族研究

  十世紀後期,在西域出現了一個新的國家,宋朝的史籍多數稱之為“大石”,有時也稱之為“大食”。這個國家位於中西交通的樞紐,“絲綢之路”的中段,在我國和中亞的歷史上佔據過重要的地位,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它雖然與西亞的大食(阿拉伯伊斯蘭教帝國)同名,但是,二者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狀況完全不同,因此顯然不是一個國家。關於這個國家的真實名稱及其居民的族屬,過去一直是個難解的“迷”。今據歷史記載和敦煌遺書,我試圖進行一番探索,力求初步揭開這個“謎”的謎底。

一、歷史記載中的大石國和大食國

  宋朝初年,繼業三藏與同伴去西天取經,回國後寫有行記,記在他後來主持的峨嵋山牛心寺所藏的《涅pán@①經》卷後,後為宋朝著名文人范成大收集于《吳船錄》中。該文記載繼業三藏進入西域之後的行程是:“入伊吳(吾)、高昌、焉耆、於闐、疏勒、大石諸國,度雪嶺,至布路州國。”“伊吾”當時稱伊州,故址在今新疆哈密市。“高昌”即高昌回鶻國,因其地曾稱西州,又稱西州回鶻國。“雪嶺”指今興都庫什山,在帕米爾高原以南。“布路州”多譯為布路沙,“布路”為地名,“沙”同於殺、設(Sad),原是突厥國官名,後演變為王位的稱呼,“布路沙國”意譯即為“布路王國”,其國魏晉南北朝稱作波路、缽盧勒,唐朝稱作勃律,清朝稱博羅爾,其地在今喀什米爾地區。根據繼業三藏的這段行記可知,大石國在疏勒國(今新疆喀什市)和雪嶺(今興都庫什山)之間,其地理位置約在今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一帶的帕米爾高原上,或者說,大石國的領域至少包括今帕米爾高原的大部分地區。從《吳船錄》的記載可知,繼業三藏是乾德二年(西元964年)起程的,至大石國境,當時至少須走二年時間,由此可見,至遲在西元966年,一個新的國家—大石國即已在帕米爾高原一帶建立了。

  二十年後,又有一批西域 僧侶向宋朝進貢,《宋史》卷四九○《外國傳》是這樣記載的:“雍熙中……又有婆羅門僧永世與波斯外道阿裏煙同至京師。永世自雲:本國名利得,國王姓牙羅五得,名阿喏你縛,衣黃衣,戴金冠,以七寶為飾,出乘象或肩輿,以音樂螺鈸前導,多遊佛寺,博施貧乏……其國東行經六月至大食國,又二月至西州,又三月至夏州。阿裏煙自雲:本國王號黑衣,姓張,名哩沒。用錦彩為衣,每遊獵,三二日一還國。署大臣九人治國。無錢貨,以雜物貿易。其國東行六月至婆羅門。”“婆羅門”國指中天竺。唐朝稱聶斯托裏派的基督教寺院為“波斯寺”,因此,“波斯外道”指基督教僧侶。阿裏煙自稱其“國王號黑衣”,其國“東行(按,當作“東南行”。宋朝對西域各國的方位不熟悉,往往將路線地方向記錯)“六月至婆羅門”,與婆羅門僧永世說“其國東行(按,應作“西北行”)六月至大食國,又二月至西州(今新疆吐魯番高昌古城)”的“大食國”記載相符,因此,波斯外道阿裏煙一定是“大食國”的基督教僧侶,此大食國有時也稱“黑衣大食”,即指疏勒國西南和興都庫什山北的大石國。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8850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5-04-02
2009-09-02 17:16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 楼

  一百年後,拂lǐn@②國(東羅馬拜占廷帝國)遣使向宋朝進貢,其使者一路東行,直走“絲綢之路”的西域 南道,也曾經過大石國。《宋會要輯稿?蕃夷四?拂lǐn@②國》記載這件史實說:“元豐四年十月六日,拂lǐn@②國貢方物,大首領你廝都令廝孟判言:其國東至滅力沙,北至大海,皆四十程。又東至西大石及于闐王所居新福州,次至舊於闐,次至約昌城,乃於闐界;次東至黃頭回紇,又東至韃靼,次至種wēn@③,又至董氈所居,次至林檎城,又東至青唐……。”

  “西大石”當為大石國西部,看來當時的大石國已分離為東西兩部分。新福州又寫作新複州,在舊于闐國西方,當是今新疆的喀什市或葉城縣。“約”字或作“灼”字,“灼昌”即“朱裏章”或“車爾臣”的異譯,指新疆且未縣的古城。“黃頭回紇”為Sarig Uigur的意譯,指當時的龜茲回鶻國,在羅布泊南。“種wēn@③”為仲雲的異譯,為突厥部族之一,曾長期從屬於回鶻汗國。“董氈”是青海的吐蕃首領,青唐城在今青海省西寧市附近。“中國”指宋朝。同一件史實,《宋史》卷四九○《外國傳?拂lǐn@②》是這樣記載的:“拂lǐn@②國東南至滅力沙,北至海,皆四十程。西至海三十程。東自西大食及於闐、回紇、青唐,乃抵中國。”兩相對照,可知“西大食”即“西大石”,都指疏勒國以西、興都庫什山以北的大石國。

二、敦煌遺書中的“黑衣大石”和Tazik

  在敦煌藏經洞發現的豐富的遺書中,其中兩件的內容是有關大石國的,一件為漢文,一件為于闐文。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8850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5-04-02
2009-09-02 17:16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2 楼

  漢文書寫的這件敦煌遺書,編號為P4065,內容為三件表疏,其中第三件的全文是:“(前缺)早者,都頭陰會賓至,伏蒙 皇帝陛下特降宸翰,兼惠信物,不任感銘之至。兼聞西太子領大石兵馬來侵大國,動天動地,日月昏沉;致(至)於馬甲人甲,刀槍斧鉞,實填(鎮)人怕,直回鶻、葛祿及諸蕃部族,計應當敵他不得。竊知皇帝陛下,天倍(培)天補(輔),聖得(德)神扶,若不如斯,豈得萬民順化?作張良計教,設韓信機謀,不放管界之中,逆頭便施作略。如蛾撲火。尋即灰燼;片時似蓬,風吹飛出他方世界。賊軍大敗,兵馬桃(逃)生。如此聲名,傳楊(揚)天下。昔時漢主□□功業,今日恰同。更有代代君王,趁皇帝不及,非論黑衣大石怕怯皇威,直至唐國以來尚懼勢力。凡在環海,忻躍倍多;遠近並聞,不任慶快,某忝為甥舅,歡忭極深,兼及諸親,皆增喜悅。必料皇基帝業,萬歲千秋;社稷城惶(隍),如同劫石。金枝玉葉,瓊萼仙花,子子孫孫,永無惡弱。唯希皇帝,開通天下,賦施生靈,應是二州,皆同瞻暉。(下缺)”“都頭”為五代和宋朝軍官的名稱,“陰會遷”必定出身于敦煌大族陰氏。“宸翰”指皇帝的書信,“信物”為外交禮品。由“西太子領大石兵馬來侵大國”一句分析,這個“太子”必為西大石的王子,而被侵的“大國”則是本表疏的收件人—“皇帝”所統治的國家。“葛祿”即葛邏祿的省譯,“黑衣大石”即“黑衣大食”的異譯,指當時的“西大石”和以前的“大石國”。“忝為甥舅”指雙方結有姻親關係。“二州”指瓜州(今甘肅安西縣)和沙州(今甘肅敦煌市),這是宋初歸義軍割據政權的地盤。從表疏的內容分析,書寫和發送者一定是歸義軍割據政權的統治者曹某。接受表疏者號稱“皇帝”,表面看來似指宋朝統治者,但從“忝為甥舅”看,則又決不是宋朝統治者,因為宋朝皇帝既未娶歸義軍曹氏的女子為妻,也沒有向歸義軍曹氏下嫁過公主。而且,這個“皇帝”的國家與回鶻、葛邏祿及其他部族為鄰,又受西大石的侵擾,則決不可能是宋朝,而應是地處西域 ,漢化極深的國家。敦煌莫高窟第98窟畫有一位帝王的人像,其冠服和氣質與中國內地的皇帝一樣,但是旁邊的題名則為“大朝大寶于闐國大聖大明天子”。《舊五代史》卷七七《高祖紀》:“(天福三年十月庚子)于闐國王李聖天冊封為大寶于闐國王。”《新五代史》卷七四《四夷附錄三》:“天福三年,于闐國王李聖天遣使者馬繼榮來貢紅鹽、郁金、犛牛尾、玉、dié@④等,晉遣供奉官張匡鄴假鴻臚卿、彰武軍節度判官高居海為判官,冊聖天為大寶于闐國王。”于闐西鄰大石國,北與西北和回鶻、葛祿為鄰;于闐王李聖天曾娶歸義軍節度使曹議金的女兒為“皇后”,又曾將其小女兒“天公主”嫁給曹議金之孫曹延祿為妻,雙方結有姻親關係。由以上史實可知,這個被西大石所侵的“大國”一定是于闐國,其統治者李聖天在宋初或五代末期即稱“皇帝”,收受表疏的“皇帝”一定是于闐的國王。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8850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5-04-02
2009-09-02 17:18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3 楼

  另一件于闐文的敦煌遺書,編號為P5538a,英國學者貝利曾將這件遺書轉寫並刊載於《和闐文書》第二集中(H?W?Balley:Khotanes Text Ⅱ,P125—129),這是于闐國王寫給歸義軍節度使“曹大王”的一封信件,內容涉及上列的歸義軍曹氏的表疏。這份信件較長,但對弄清大石國的國別及其居民的族屬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不厭其煩地將其譯文移錄於下:“(前缺)我們已于七月進軍Khyesva(qū@⑤沙,即疏勒國的都城),該地居民期望歸順。我們的敵人Tazik Tsun Hien(大石國人宗亨)的寶物、妻子、大象、駿馬及其他,還有其部下的財物,我們都已獻納于王庭。從那時至現在,我們的兵馬一直留鎮於Sichun Taikuan (西沖大關)。至於糧食,我們將不斷送往該城,因為當地人口密集,糧食存量不足。今後我們將再派遣三隊護城軍,每隊由1800人組成,一名大臣統領。至於對方則有8個特勤的人,從開始到現在一直駐紮在那裏,因為尚未到達,我們不知其統帥是誰。我們的國威已遠震SichunTaikuan(西沖大關)了。因為Csgri Khan(察格利汗)和Tazik Tsun Hien(大石國人宗亨)已佔領了通道,為了使送住Khyesve(qū@⑤沙)的物資免受損失,我們已派出了護送的兵馬。他們雖然佔領了通道,但並不等於能截獲它,請大王您不要為此擔憂。我方人員每天可自由在那裏進出,自從我向該地發出一道命令後,最近即有人從該地前來報告,說Cagri Khan領兵於十二月廿七日來到城郊,直至正月初四日仍駐紮於此,兵力多少,至今尚無確報。我們已派軍隊出發,我們的大軍正在浩浩蕩蕩地前進;Sichun Taikuan(西沖大關)的兵力也足以完成其任務。作為外來之人,控制已佔領的土地,扶植新的政府,雖是艱難的事,但請母舅曹大王您放心,我將要頒發公告,到那時,該地將會有強大的漢人實力,而我們的軍隊也將長駐那裏。如果糧食和其他物資未能按時送到,請您不要為此感到不快,為了在該地扶植新的政府,行政工作繁多而又艱難,希望大王您對此能給予理解。如果我們的規劃送到您那裏,我的老臣將會向您作出解釋:儘管我們的軍費增多了,糧食、運輸用的牲畜和人力、軍隊也都增多了,但是戰事不斷發生,人員不斷傷亡。如果這裏扶植政府的工作延續一兩年,該地實力強大的漢人尚不能滿足願望,我們的贈禮不能送到的話,首先我們要申明,這是由於我們在該地的工作困難重重,以致使大王您和沙州的民眾對我們不滿。如果我們能扶植起新政府,能夠優待這裏的漢人,能夠將贈禮按時送達,您們一方將會對此理解和滿意的。現在嚴重的情況是:這裏的王族對如何將該地作為王國的一州,如何優待當地的漢人,以及如何給大王您送贈禮,有著不滿情緒。現在我們已按王族的權益而行動,因此,王族對我們如何優待該地漢人和如何給大王您敬送贈禮已有所理解。現在,我們制定了完整的規劃,於是發生了這樣的事,該地的王國之光射到了沙州,我們派出的軍隊已經獲得成功,我們的軍隊一到那裏,那Taizik(大石)人中我們的罪惡敵人Tazik Tsun Hien(大石國人宗亨)已望風奔逃。從那時到現在,指揮軍隊和其他的工作仍有許多麻煩,我們將為進一步的後事而留人住在國外。我們為王族的利益而採取行動,至今已八年了。如果說,我們沒有一次能滿足大王您—我的母舅,這是因為在該地扶植新政府方面存在許多危險。如果不滿之情仍然存在于母舅大王的心中,我們將放棄一切扶植新政府的工作,並時刻注意如何才能使大王您滿意。如果有走馬信使前來時,務必請您能及時來書告知您心中的想法;即大王是否因為沒有收到適當的贈禮,或者是對扶植新政府一事有所不滿。對於扶植新政府一事,在宮廷中確實未能得到王后、公主和王子們的支持,對此我也無能為力。儘管只此一事,但畢竟使大王您心中不快。如果事情的確如此,則請發函交走馬信使帶來,我們將放棄扶植新政府,並將贈禮送到大王您那裏。如果在扶植新政府方面,這樣做能使您滿意的話,您只要發來一函,我們一定照辦。假如我們在該地的工作能做好,我們將送給大王您以下的諸多贈禮:一等中玉一團四十二斤,二等純玉一團十斤,三等玉一團八斤半,三等籽玉共六十斤半,胸皮甲一領,骨柄錘、斧各一把,碗一隻,匣一個。至於我們的好王子,他是英勇的人,為此我們王族對您深表謝意。如果他日後更英勇無畏,我們將對您更為感激。過去我們曾給您贈送Tazik Tsun Hien(大石國人宗亨)的有柄、有耳、帶圓凸蓋的銀罐和一個銀匣。我們還將送給您有鞘的劍,這是一件國寶。我們特此從關驛發出此函,時為幸福時代的天尊四年,馬年,一月九日。”“qū@⑤沙”為疏勒國的首都,“西沖大關”可能指位於帕米爾高原的今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的公主堡,該堡唐朝的蔥嶺守捉城所在地,是塔里木盆地西進中亞和南入印度的必經關隘,戰略地位十分重要。“Tazik Tsun Hien”顯然是大石國人,他一定是漢文遺書中提到的“西(大石)太子”,由本國派來統治附屬的疏勒國的。因為該國漢人特多(關於這個問題,上引于闐文遺書中已一再提到),所以,他特意取了個漢名Taun Hien(宗亨)。“王后”指李聖天之妻、歸義軍節度使曹議金之女。“英勇的”“好王子”一定為這個“王后”所生,並在與疏勒的戰爭中立了戰功,所以發函的于闐統治者要對“母舅曹大王”一再表示感謝。于闐國漢化很深,從李聖天統治時期起,即仿中央王朝,開始有了年號“中慶”。據專家對眾多于闐文遺書的研究得知。“天尊”是李聖天之子尉遲舒拉(Visa sura)的年號,起迄時間為西元967—977年,天尊四年為西元970年,當時的歸義軍節度使是曹議金之子曹元忠。發函人稱“曹大王”為“母舅”,正與尉遲舒拉和曹元忠的身份相合。因此,這件于闐文信函無疑是于闐王尉遲舒拉寫給曹元忠的,而上件漢文表疏則是曹元忠寫給于闐王尉遲舒拉的。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8850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5-04-02
2009-09-02 17:19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4 楼

  無論是漢文表疏,還是闐文函件,都談到了于闐國軍隊戰勝疏勒國及其宗主國“黑衣大石”的事實。關於這場戰爭,《宋史》卷四九○《外國六?于闐國》也有記載:“(開寶)四年,其國僧吉祥以其國王書來上,自言破疏勒國,得舞象一,欲以為貢,詔許之。”“開寶四年”為西元971年,離于闐王尉遲舒拉發函給曹元忠僅一年時間。《宋史》的這段文字未記“破疏勒”的確切時間;由於闐王尉遲舒拉給曹元忠的信函可知,於闐軍隊佔領疏勒國都qū@⑤沙城,俘獲舞象為天尊三年(西元969年)七月的事,可補《宋史》的不足。

 於闐自古即是佛教聖地,疏勒也是一個佛教古國。自古以來,兩國的關係一直很好。但是,進入十世紀中葉,雙方突然處於敵對狀態。根據伊斯蘭教史籍的記載和民間的歷史傳說,雙方關係破裂的原因主要在宗教問題。其次是新的大石國對外實行擴張政策,指使其屬國疏勒向於闐的西部邊境不斷進行侵擾。從上列于闐文信函看,於闐和疏勒之間的戰爭,至天尊四年(西元970年)已經進行了整整八年。這就是說,至遲西元962年,疏勒國即已成為大石國的附庸,其國王即已是大石國可汗的子弟,不但篤信伊斯蘭教,而且不遺餘力地擴張伊勢蘭教的勢力範圍,從而導致了當時尚信仰佛教、摩尼教或景教的回鶻、葛邏祿等部族的反抗,也因而引發了與佛教聖地于闐國的戰爭。由於宋朝的統治離於闐和疏勒甚遠,關於這方面的記載極少;又因為伊斯蘭教史籍具有濃烈的宗教情緒和色彩,在史實和年代上往往不夠確切,從而導致我們對十世紀後期塔里木盆地西部的歷史所知不多,或者產生錯誤的看法。上列兩件敦煌遺書給我們留下了確切無疑的史實,使我們對這一時期塔里木盆地及其以西的政治、宗教和軍事情況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其歷史價值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三、大石的國別及其統治民族的族屬

  根據上例史料可知,大石國即是大食國,黑衣大石國就是黑衣大食國,因此,若要探索大石國的國別,必須研究“大食”一詞的淵源和含義。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8850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5-04-02
2009-09-02 17:2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5 楼

  我國最早探討“大食”一詞的,是清末的外交家和歷史家洪鈞,他在出使歐洲時,接觸到大量西方有關蒙古史和西亞史的著作,他採擷了其中的精華,寫成了《元史譯文證補》一書。他在該書卷三十《舊唐書大食傳考證》中說:“案,大食為阿剌比人。古阿剌比人遊牧於西裏亞者,西裏亞人稱之若曰大抑,波斯人稱之若曰大希,繼而阿昧尼亞人、突而基斯單人稱之若曰塔起克。大抑、大希、塔起皆與大食音近,故中國有大食之稱,非姓也。”“阿剌比”今譯為“阿拉伯”,“西裏亞”今譯為“敘利亞”,“阿昧尼亞”今譯為“亞美尼亞”,“突而基斯單”今譯為“土耳其斯坦”,“塔起克”今譯為“塔吉克”。從這段文章可知,大食人是阿拉伯民族,西亞的亞美尼亞人和中亞的突厥人則稱呼他們為“塔吉克”。

  洪鈞的觀點並非他自己的發明,他主要是汲取了多桑所著的《蒙古史》中的研究成果。多桑是18世紀亞美尼亞的歷史學家,他精通多種亞洲民族的語言,是他首先對“大食”一詞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多桑蒙古史》上冊97頁的《注一》說:“多桑運用突厥、阿拉伯、波斯等東方語種,專門探討“大食”一詞,他說:西裏亞(敘利亞)人大致名阿剌伯人曰Tayoye,此多數也,單數則作Tayoyo,並曾將以是稱名的西裏亞沙磧中最重要之阿剌伯遊牧部落曰Tayi者。古Chaldeens人則名之曰Tayia,古波斯人曰Tazi,阿美尼亞人曰Dadjik。迨至信奉伊斯蘭教之阿剌伯人侵略波斯、河中兩地之後,細渾河東之突厥人則稱此種地域為大食之國,質言之,阿剌伯人之國也。蒙古人又仿突闕之例,名穆斯林曰Tadjik或Tazik。”多桑將“大食”一詞的淵源及實質已說得很清楚了。尤其是最後兩句話,即細渾河(即阿姆河)東的突厥人和此後的蒙古人稱穆斯林(伊斯蘭教徒)為Tazik或Tadjik,這一點對解決大石國的國別及其居民的族屬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追隨多桑之後,嗄特曼爾(Quatremere)和玉爾(yule)都認為“大食”來自波斯語Tazi,費朗(Ferrend)則認為來自波斯語Tazi或者是Tajik,此說後來逐漸為學者們所接受。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8850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5-04-02
2009-09-02 17:2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6 楼

  即然“大食”是西亞和中亞各族用來稱呼阿拉伯人和阿拉伯人所建國家的名詞,那末,“大石”是否也指阿拉伯人及阿拉伯人所建的國家呢?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對“大食國”和“大石國”的史實進行細緻的分析,才能得出可靠的結論。關於大石國,除了上列于闐文遺書給我們透露了一些資訊外,別無實質性的歷史記載。關於大食國,《宋史》卷四九○《外國傳六》則有專文,現在讓我們重點摘引其中的內容,以便與于闐文遺書進行對照:“大食國本波斯之別種。隋大業中,波斯有桀黠者,探穴得文石,以為瑞,乃糾合其眾,剽掠資貨,聚徒浸盛,有立為王,據有波斯國之西境……其王盆泥末換之前謂之白衣大食,阿蒲羅拔之後謂之黑衣大食……至道元年,其國舶主蒲押tuó@⑥黎齎蒲希密表來獻……太宗因問其國,對雲:‘與大秦國相鄰,為其統屬,今本國所管之民才及數千’……其國在泉州西北,舟行四十余日至藍裏,次年乘風飄,又六十餘日,始達其國……官有丞相、太尉……。”這個“隋大業中”的“桀黠者”(英勇聰明的人),指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大秦”即佛lǐn@②國,指東羅馬拜占廷帝國。“至道元年”為西元995年。將這段記載與上列于闐文遺書進行對比,兩者之間至少有以下差異:1.大食和黑衣大食在波斯國以西,而大石和黑衣大石則在疏勒國附近,也就是在波斯國東。當時的波斯國為薩曼尼王朝所統治,其東部疆域達到阿姆河流域;2.大食和黑衣大食的國王都號稱哈裏發;又有丞相和太尉,這是漢文意譯,其阿剌伯語的名稱則不可知。大石和黑衣大石的國王則稱“汗”(即“可汗”),有大汗和小汗之分,應疏勒國的請求而前來救援的統帥察格利汗(Cagri Khan)應是一名小汗,其下屬還有8個領兵的特勤(Tegin,大可汗的子弟叫特勤)。汗和特勤是突厥人的稱號,不是阿拉伯人的稱號;3.宋朝初年,大食和黑衣大食的國力已非常衰弱,本國所管的百姓才有數千戶,而且臣屬於東羅馬拜占廷帝國。大石和黑衣大石的國力則相當強大,救援疏勒,即就能出8個特勤的兵,若以一個特勤領兵2千計算,則這次戰役出動了1.6萬兵力,其國內的兵員和居民之多,即此可想而知;4.大食和黑衣大食地處海邊,從福建的泉州乘船,順風時須航行100多天才能到達。大石和黑衣大石則在疏勒國附近,深處內陸。綜上所述,我們完全可以肯定,繼業三藏所經過的大石國,敦煌遺書P4065和P5538a所提到的黑衣大石和Tazik,決非指波斯國以西的阿拉伯人所建立的國家。關於這點,我國的中西交通史專家張星lǎng@⑦先生早就有所懷疑,他在《中西交通史資料彙編》第六冊第338頁中,談到大石國的問題時說:“大石音與大食相似,大食即阿拉伯。證之西史,阿拉伯人于北宋初已衰,蔥嶺以西皆隸波斯薩曼朝,是此處之大石不指阿拉伯人明矣。查帕米爾高原有大笈克族(Tajiks),其拼寫讀音,與波斯人稱阿拉伯人之名完全相同。吾意此處之大石,即指帕米爾高原大笈克族,可無庸疑。帕米爾之大笈克族與唐時之阿拉伯人有無關係,吾尚未能知也。”“蔥嶺”即帕米爾高原,“薩曼朝”即薩曼尼王朝,“大笈克”即塔吉克。張星lǎng@⑦先生指出,“大石”不是阿拉伯人,則是完全正確的;但是,他肯定“大石”人即塔吉克族,可就值得認真商榷了。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8850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5-04-02
2009-09-02 17:2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7 楼

  正是由於“大石”和“大食”一詞的淵源和意義相同,宋初波斯國以東和以西存在著兩個“大食”國(大石有時也直譯為“大食”),所以,《宋史》、《遼史》和《金史》常常將這兩個國家混為一談,以致使大石國(或者暫時稱之為“東方的大食國”)的歷史成了千古疑案。

  那末,大石國終究是一個怎樣的國家?這個國家終究是由什麼民族建立的呢?我們且看《遼史》卷十六《聖宗七》的有關記載:“(開泰八年十月)壬寅,大食國遣使進象及方物,為了冊割請婚”。“(太平元年三月)是月,大食國王複遣使請婚,封王子班郎君胡思裏女可老為公主嫁之。”遼“開泰八年”為西元1015年,“太平元年”為西元1021年。這個大食國與遼朝的關係非常密切,而且一直走的是陸路,顯然不是阿拉伯人建立的大食國。

  遼與大食結成姻親關係的史實,在西方的史集上也有反映。米諾斯基在《馬爾瓦茲論中國、突厥和印度》第19—21頁(1942年倫敦版)中說:“喀喇汗王朝與遼也有密切關係,阿拉伯人馬爾瓦茲記載,遼聖宗太平四年(西元1024年)曾派使臣出使阿富汗的伽茲尼王朝,帶去給蘇丹馬穆德(Mahmud 998—930年在位)的信件,信中說,遼公主下嫁回鶻喀喇汗王朝卡迪爾汗(Qadirkhan)之子察格利特勤(Cagri tegin),並命令卡迪爾汗修通至伽茲尼的道路,以便於兩國使臣往還。”將這段文字與上列《遼史》的記載對照,我們可以斷然肯定,“大食國王子冊割”,無疑就是“喀喇汗王朝的王子察格利”,“冊割”即是Cagri的音譯。遼朝公主是西元1021年嫁給大食國王子的,遼聖宗寫給喀喇汗王朝的西南鄰國伽茲尼王朝的信,則是在西元1024年收到的,時間、人物、地理位置,無一不相吻合。由此可知,《宋史》記載中的“大石”和部分“大食”,敦煌遺書中的“黑衣大石”,就是喀喇汗王朝,這個國家的統治區,宋初在帕米爾高原的東北部、伊塞克湖(熱海)周圍的楚河流域、伊黎河流域上游和今新疆博爾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北宋中期則擴張到阿姆河流域。喀喇汗王朝正在疏勒國西北,與于闐國相隔不遠,篤信伊斯蘭教,因此要與佛教聖地於闐發生長期的宗教戰爭。與遼朝則僅隔一座阿爾泰山和大半個準噶爾盆地,難怪雙方的交往如此密切。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8850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5-04-02
2009-09-02 17:2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8 楼

  更進一步探索的話,我們是否也可以肯定,當遼朝在金人的進攻下風雨飄搖,面臨滅國時,貴族耶律大石急於西奔的“大食”,無疑也是喀喇汗王朝。耶律大石在葉密立(今新疆額敏縣)暫住時,也正是喀喇汗王朝的統治者邀請他前去平息葛羅祿和康裏部族的叛亂,進入八拉撒袞城(即唐朝的裴羅將軍城,故址在今伊塞克湖西岸不遠處),並把寶座讓給了他的。耶律大石也正是依靠喀喇汗王朝的基業,創建了偌大的西遼帝國的。甚至耶律大石的名字“大石”,也不能不使人聯想到“大石”國—喀喇汗王朝,他很可能就是遼國王子班郎君胡思裏的玄孫輩,嫁給喀喇汗王朝王子冊割的可老公主的侄孫,因為他出生時正遇遼朝和喀喇汗王朝共有喜慶之事,其父親才給他起了個奇特的名字——“大石”(即大食和喀喇汗王朝)。過去,以上的問題都是一些難解的謎;現在,弄清“大石”、“大食”指喀喇汗王朝,這些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

  于闐文敦煌遺書提到了Tazik Tsun Hien(大石人宗亨),他無疑是另一件漢文文書中的黑衣大石國的“西太子”。既然大石國是喀喇汗王朝,那末,正如張星lǎng@⑦先生所說的,喀喇汗王朝的主體居民,或者說統治民族,就應當是Tazik,即塔吉克族了。這種推論表面看來是合乎邏輯的,但卻與歷史事實不符。無論是眾多的伊斯蘭史籍,還是西方的記載,說喀喇汗王朝是回鶻建立者有之,說喀喇汗王朝是葛邏祿建立者也有之,說喀喇汗王朝是樣磨建立者則更多,但沒有一家說喀喇汗王朝是塔吉克族建立的,歷史和民間傳說也找不出一點這方面的痕跡。據本文列舉的漢文敦煌遺書可知,大石國人是與附近的回鶻和葛邏祿人處於敵對地位的,因此,喀喇汗王朝也不可能是回鶻和葛邏祿創建的。它終究是什麼人創建的?《世界征服者史》第十節《哈剌契丹的諸汗,他們的興起和他們的衰亡》說:“他們(指耶律大石及其部眾)從那裏征進,直到他們來到葉密立,在這裏他們建築了一座其基址至今尚存的城市,這兒有很多突厥人和部落集合在菊兒汗身邊,以致他們達到四萬戶。但他們在這裏也不能停留,因此他們繼續前進,到達蒙古人現在稱之為虎思八裏(Ghuz—Baligh)的八剌撒渾。該邦的君主是一個把他的先世追溯到阿甫剌西牙蔔,但無能無力的人。該地的哈剌魯(Qarligh)和康裏突闕人已擺脫了對他的隸屬,而且經常欺淩他:襲擊他的部屬和牲口,進行抄掠。這個當君王的傢伙,不能阻止他們或者把他們趕跑。聽說菊兒汗及其部下的移居,以及他們人多,他向他們遣出使者,把自己的軟弱、康裏人和哈剌魯人的強大和奸詐告訴他,並請求他到他的都城去,以此他可以把他的整個版圖置於他的治下,從而使他自己擺脫這塵世的煩惱。菊兒汗進抵八剌撒渾,登上那不費他分文的寶座。他從阿甫拉西牙卜後人那裏接受汗的稱號,授與後者夷離堇?突厥蠻(ilig türkmen)的街頭。”“阿甫剌西牙蔔”是傳說中的突闕族英雄。耶律大石建立西遼帝國後,冊封喀喇汗王朝的末代可汗為“突闕夷離堇”(“夷離堇”為突厥和回鶻官號“俟斤”的契凡語形式)即突厥部族首領的意思。因此,喀喇汗王朝的統治民族必然是突闕族的一支。從上列于闐文遺書看,喀喇汗朝的統治上層的稱號有“可汗”、“特勤”,可見他們使用的是突闕語。但是,據語言學家對塔吉克族的調查,他們的語言屬印歐語系東伊朗語支,雖因長期與突厥部族雜居,多少受突厥的影響,但是他們所操的語言不屬突厥語,這是全世界語言學家所公認的事實。因此,喀喇汗王朝的統治民族不是塔吉克人,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早在唐朝中期,伊塞克湖和八拉撒渾城周圍即是咽面人遊牧的地區,當葛邏祿西遷後,咽面人又向東南的帕米爾高原和疏勒國周圍發展。唐末宋初,咽面人又被稱為“樣磨”和“尖摩多”。我認為建立喀喇汗王朝的,應是突厥族的一支——樣磨。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8850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5-04-02
2009-09-02 17:24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9 楼

  突厥族的一支——樣磨人建立的喀喇汗王朝,為什麼會被稱為大食、大石、黑衣大食、黑衣大石、Tazik的呢?這是因為喀喇汗王朝的著名統治者沙土克?布格拉汗大約於西元940年信仰伊斯蘭教後,當地在他的影響和推動下,有二十萬突厥人跟著皈依了伊斯蘭教。由於他們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與大食人相同,保持摩尼教、佛教和基督教信仰的回鶻、葛邏祿、康裏等突厥部族的人對此一定很反感,故而帶著敵意和蔑視的心情,稱呼樣磨的伊斯蘭教徒為“大食”、“大石”、“Tazik”。東方的其他國家和民族的人不瞭解個中內情,自然仿照這部分突厥部族的習慣,叫喀喇汗王朝的統治民族為“大食”、“大石”、“Tazik”了。這並不是我的推測和臆斷,而是精通阿拉伯語、波斯語和突厥語的亞美尼亞歷史家多桑的觀點,他精闢的結論在本文的前頭已經引用了,在這裏不再重複移錄。

  字形檔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般下加木

  @②原字艸下加林

  @③原字木加溫右

  @④原字疊加毛

  @⑤原字亻加去

  @⑥原字阝加拖右

  @⑦原字火加良
顶端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关于我们 | 本站地图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网站联系电话:1309138825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完美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纵横拍卖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纵横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纵横送拍
钱币纵横【www.coin007.com】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ICP经营许可证:冀ICP备080015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