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横拍卖
]
『8月30日.纵横秋拍精品Y场』
[
纵横拍卖
]
8月30日.纵横秋季百万专场w
[
纵横拍卖
]
9月20.纵横秋季百万拍卖会F
[
纵横拍卖
]
9月25日,老藏家秋季百万专场E
2025年04月04日
» 您的位置:
钱币纵横
>>
藏品论坛
>>
西域钱币
>>
新寫西域文化界說
交 易
投 票
本页主题:
新寫西域文化界說
人气:1141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
版主
本站身份:
VIP会员
发表主题:
610
论坛精华:
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8850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5-04-02
2009-09-19 09:13
[楼 主]
新寫西域文化界說
新疆經濟報
西域文化既是個歷史文化概念又是個地域文化概念。在歷時性態,西域文化包括其史前文化以及自先秦、兩漢以來至清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前的文化)。在共時性態,它涵蓋了狩獵採集文化、綠洲農耕文化、草原遊牧文化和屯墾文化諸文化類型。以往論及西域這一概念時常以狹義、廣義劃分:狹義指現今新疆,廣義指玉門關以西廣大地區,包括新疆、中亞、印度、波斯、西亞、北非、歐洲東部等。若以狹義界定西域文化,失之過窄,在歷時性和共時性態都不能涵蓋西域文化的全部內容;若以廣義界說,有失之過寬,許多單元的文化並不包括在西域文化範圍內,充其量是文化交流與影響的問題。那麼,如何界定西域文化更為準確呢?
雖然,“西域”這一稱謂晚見於《漢書》,但中原人對西域在此之前就早有認識了,《山海經》、《竹書紀年》、《穆天子傳》都反映了這種認識。就地理概念而言,《漢書西域傳》認為:“西域以孝武時始通,本三十六國,其後稍分為五十余,皆在匈奴以西,烏孫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西六千余裏,南北千余裏。東側接漢,厄以玉門、陽關、西則限以蔥嶺。”這個地理範圍大致包括了天山以南諸綠洲城郭國,這指的是西漢統一西域前的情況。西漢神爵三年(前59),漢王朝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統轄範圍,“包有今天山南麓全部;山北自鎮西縣以西至伊犁河流域;蔥嶺之西北有費爾幹,西南有拔達克山諸地。”自此,“漢之號令班西域矣”,從西漢到東漢,中央王朝經營西域的範圍大致形成。這個範圍不僅包括天山以南綠洲農耕諸城郭國,以及天山以北草原遊牧諸郭落,還遠至費爾幹納盆地。唐朝統一西域,其統轄地域遠超過漢晉時期。唐朝經營西域的基本政策有二:其一是設立府州,據可考有四十五府,一百一十五州,分為普通州和羈縻州,絕大多數為羈縻州:其二是建立安西、北庭兩都護府,節制天山南北軍政事務。就地理範圍而言,天山以南、以北、以東地區,以及蔥嶺以西,波斯以東,印度河以北,鐵門關以南地區和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廣大地區均應在統轄之列。清乾隆年間,清政府在平定大小和卓和準噶爾叛亂後統一西域,按《皇輿西域圖志》記載,清乾隆年間,西域地域範圍為:“其地在肅州嘉峪關外,東南接肅州,東北直達喀爾喀,西接蔥嶺,北抵俄羅斯,南接番藏,輪廣兩萬餘裏。天山以北準噶爾部居之……天山以南回部居之,今回部諸城為古西域有城郭之三十六國,確然無疑,至準夷在天山北,以及併為烏孫地,其東境猶匈奴地,故古之稱西域者,指南北兩大山內之諸國言之。而新辟皇輿之西域,兼及北山之北古烏孫,匈奴故境,招地尤廣”。伊犁將軍府統轄的正是這片廣袤的領土。只是到了1864年,沙俄用武力割去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才形成了近代以後中國新疆的疆域格局。這裡列舉的僅僅是有代表性的漢、唐、清三個時期,魏晉時期,宋元明時期其西域地域概念雖有消長,但大致情況與漢、唐、清三朝相倣。故我們必須在這樣一個歷史氛圍中去界定西域文化,才能還原它的本來面目。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
版主
本站身份:
VIP会员
发表主题:
610
论坛精华:
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8850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5-04-02
2009-09-19 09:14
1 楼
在比較文化學視野中,一般把文化表示為:民族精神與思維模式——語言符號系統、社會關係——社會生產與個體行為方式:
這其實是三種不同層次的結構,民族精神與思維方式是意識形態的層次,它是人類精神活動的主要構成,可以說是文化的內在要求,是文化的心理與意識層次。……第二個層次是人類活動的語言和社會關係,屬於社會生活的上層。第三個層次是社會生產與個體行為方式,是人類活動的最基本層次。
對西域文化的界說,不能不考慮這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既有差異,又互為因果。作為深層次的文化結構,諸如民族精神,民族心理素質、民族思維方式又往往與民族的語言、風俗以及社會生產和個體行為方式融為一體的,也就是說離開了一個民族的語言、風俗、社會生產和個體行為方式,也就談不上民族精神與思維方式。不過,個體行為方式又往往受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思維方式、語言、風俗等因素制約。
當我們把西域文化視為一個整體時,它是中國的地域文化之一:而我們將西域文化作歷時性態比較時,則發現它是一個多元的複合型文化。正因為如此,西域文化的同質異構或異質同構現象都是存在的。為界說西域文化,對此稍做些分析。
從考古學和文化人類學材料得知,史前人類的巫術思維早在舊石器時代已存在,但就西域而言,能佐證的材料則晚至新石器時代乃至青銅時代。出土的彩陶和史前岩畫表明,製作、刻繪、使用彩陶、岩畫的先民都有共同的巫術思維。但製造,使用彩陶的是史前農耕民製造,使用彩陶是一種巫術行為,對巫術的信仰是出於豐產巫術思維的動機;而刻繪岩畫的是史前獵牧民,刻繪過程就是巫術操作過程,其思維方式是狩獵巫術思維。
西域進入有史時期以來,就是一個多種部落、部族、民族共存,多種語言、文字同在,多種宗教並列的多元文化的區域。從先秦開始至清代,西域生活和活動過眾多部落、部族和民族。它們主要是:古代的塞人、漢人、匈奴人、羌人、烏孫人、大月氏人、吐火羅人、鮮卑人、柔然人、突厥人、回鶻人、吐蕃人、蒙古人以及清代以來形成的維吾爾、漢、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古代的遊牧部落、部族進入天山以南綠洲農耕區後,轉變成了農耕定居民,其生產生活方式及習俗都發生了根本變化。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
版主
本站身份:
VIP会员
发表主题:
610
论坛精华:
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8850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5-04-02
2009-09-19 09:15
2 楼
有史以來的綠洲農耕民和草原遊牧民操著不同的語言,使用不同的文字。從出土文獻,可知,自西漢時期始,于闐國使用塞語塞文,龜茲國使用吐火羅語文,鄯善國使用漢語文和佉盧文。自魏晉以後,高昌國先是使用漢語文,後又使用回鶻語文。6世紀中葉以後,由於西突厥勢力進入西域。突厥語文開始流行起來。成吉思汗西征後,蒙古語也成為西域的語種之一。自清乾隆年間起,奠定了西域諸多民族分屬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滿—通古斯語族、蒙古語族和印歐語系的語言文化格局。兩千多年間,語言的融合現象時時在發生,同時某一個民族的人們通曉數種語言的情形也十分普遍,否則就談不上族際間的交流。
西域宗教文化是多元的,有兩重含義:一是指西域自史前的原生性宗教到文明時代的創生性宗教都存在過。在史前,人們由普遍相信神秘的力再轉而構建自己的萬神殿——自然萬物的神聖化經過了漫長階段,而薩滿教則成了最具象徵意味的西域原生性宗教。文明時期的創生性宗教諸形態,如祆教、佛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都流行過。二是指某一民族歷史上的宗教信仰也並非單一,如回鶻人就曾信奉過薩滿教、佛教、摩尼教、景教等。歷史上,西域諸多部族宗教信仰改宗的事情不斷在發生,改宗本身就表明,西域諸多部落、部族、民族的宗教信仰是多元而非一元。
前述西域文化在共時性態分為狩獵採集文化、綠洲農耕文化、草原遊牧文化和屯墾文化,著眼于環境、生產生活方式,本身是多元的。但這並不意味著,環境決定文化或環境可能決定文化,而是文化更多的是適應環境而發生的。“適應是通過行為、生理和遺傳的變遷方式產生與環境有利關係的過程”,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一些遊牧部族為適應綠洲農耕環境,轉而變成了農耕定居民;同時,在綠洲農耕區,農耕定居民除從事稼穡勞作外,還適應環境,在易於放牧的地方進行畜牧業生產。無論是綠洲農耕民,還是草原遊牧民,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同的習俗,思維模式等深層心理結構也各有差異。從這點說,西域文化的複合型多元特徵是顯而易見的。
由此,我們可以這樣界說西域文化:它是東西方文化交匯處的富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中國地域文化之一,由於它的多民族性、多語種性、多宗教性和多元文化形態性,它是一種多源發生、多維發展的多元複合型文化。由於西域文化兩千多年來,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西域文化理應納入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一體的格局中去審視。(仲高)
快速跳至
>> 网站建设
|- 安全支付
|- 建议意见
|- 各类申请
|- 管理团队
>> 专业讨论
|- 独家访谈
|- 历代古钱
|- 机制银币
|- 中国铜元
|- 历代纸钞
|- 银锭研究
|- 铜镜鉴赏
|- 徽章铜章
|- 人民币区
|- 外国货币
|- 邮票磁卡
|- 古玩杂项
|- 花钱栏目
>> 特色论坛
|- 市场行情
|- 泉言小語
|- 代用币区
|- 吉林铜元
|- 川陕货币
|- 评级鉴定
|- 江南银币
|- 四川银币
|- 四川铜元
|- 麦老学堂
|- 东三省毫
|- 机制方孔
|- 大头小头
|- 西域钱币
|- 马兰专区
|- 原创擂台
|- 聚会写真
|- 眼力学习
|- 收藏资料
|- 纠纷调解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关于我们
|
本站地图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网站联系电话:
13091388252
完美
纵横拍卖
纵横客服
纵横送拍
钱币纵横【www.coin007.com】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ICP经营许可证:冀ICP备080015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