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鹘是中国古代北方与西北操突厥语的民族之一;亦为建立于漠北的游牧国名。回鹘虽然名声鹊起在突厥之后,然历史亦很久远。 北魏时回鹘为高车或铁勒诸部之一,作袁纥,隋代作韦纥及乌护,唐初名回(迴)纥,又作乌纥,788年更名为回鹘。袁纥、韦纥、乌纥、回纥当是Uirur的对音,今译维吾尔,在这一点上学者无大分歧;至于乌护,有的学者认为系指乌古斯(Uruz)而言。 关于乌古斯,这是民族史上的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特别是8世纪中叶突厥鲁尼(runic)字体碑铭中的“九姓乌古斯”(Toquz-oruz)、10世纪以后穆斯林地理文献中的“九姓古斯”(Toruz-ruz)与汉文文献中先后出现的“九姓铁勒”、“九姓回鹘”是怎样一种对应关系,学者目前仍在探讨中。乌古斯可能原系中国隋唐时期的“九姓”部落联盟,臣属突厥。突厥帝国瓦解后,九姓的一部分辗转西去,称乌古斯(Oghuz)或古兹(Ghuzz)。10世纪中叶,乌古斯各部在首领塞尔柱统率下定居药杀水(今锡尔河)下游地区,改信伊斯兰教逊尼派,同当地波斯人结合。1040 年,塞尔柱之孙图格里勒伯克占领呼罗珊;进而征服伊朗全境,并于1055年进入巴格达。哈里发卡伊姆感谢图格里勒伯克为他解除了什叶派布韦希王朝的控制,封他为苏丹,号为“东方和西方之王”。13世纪,塞尔柱人的同族奥斯曼人又从中亚迁来,同当地居民结合,始称奥斯曼土耳其人。16世纪建成奥斯曼帝国。1923年建立土耳其共和国(Turkey)。 回纥汗国的兴衰 回纥传说中的祖先为卜可汗。高车初期六姓之一的袁纥,颇为强盛,与其他部落一起南迁漠南,众至数万或数十万,畜牧蕃息,渐知农耕。后其首领树者率众叛北魏而复北徙。继而树者复降北魏。唐代文献记载,隋代到唐初,回纥的住地在娑陵水(今色楞格河)侧,位于同属铁勒的薛延陀部之北。当时回纥与薛延陀、仆骨(仆固)、同罗、契等铁勒诸部同役属于突厥,但时服时叛。隋末唐初,时健俟斤被推为回纥部君长,但回纥的真正兴起是在时健俟斤子菩萨为第二代君长时期。627年前后,菩萨与薛延陀并力大破东突厥,声势大振。630年(唐贞观四年),唐擒东突厥颉利可汗,东突厥前国亡,漠北唯回纥与薛延陀最强。回纥曾服属于薛延陀。646年,回纥与铁勒其他部落共同助唐破灭薛延陀,并其部落,奄有其地,自回纥以南设置邮递,通管漠北。647年(一说648年),唐于铁勒诸部之地设羁縻州府,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其俟利发吐迷度虽然自号为可汗,但受唐册封为瀚海都督,属唐之燕然都护府管辖。吐迷度之后六代君长皆受唐都督称号,统治回纥部。 回纥汗国的建立682年,东突厥后汗国兴起。回纥君长承宗因受压迫而与契、浑、思结等铁勒四部迁往甘(今甘肃张掖)、凉(今甘肃武威)之间,在河西走廊居留到727年,回纥等四部在河西居住四十余年,受中原文化影响不小;原留漠北的回纥余众此时则为后突厥役属。8世纪40年代初,东突厥后国内乱,742年回纥葛逻禄、拔悉密等起而攻杀后突厥乌苏米施可汗,共推拔悉密部君长为颉跌伊施可汗,回纥与葛逻禄的君长自为左、右叶护。744年,回纥君长骨力裴罗与葛逻禄并力破拔悉密,自称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南居东突厥国故地,徙牙于乌德山(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东支)与昆河(今蒙古鄂尔浑河)之间,其地当即哈巴哈孙废址。唐封之为怀仁可汗。此后漠北回鹘国一直存在到840年。 744~754年为汗国草创时期。怀仁可汗及其子磨延啜(即第二代可汗葛勒可汗)致力于削平邻部反抗,巩固国。可汗之下有两“杀”(或作“设”)典兵;大臣自叶护以下共二十八等,如突厥旧制;可汗之下还置内、外宰相,又有都督、将军、司马,这表明汗国初具规模的国家机器既沿袭突厥游牧国的传统,又深受唐朝影响而具有二重性质。国下辖原铁勒之仆骨(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诸部,另外还有阿布思、骨仑屋骨思二部,当属后来显赫的部落上述铁勒九部之外,回纥也把被它击破的拔悉密(Baml)、葛逻禄纳入国,并常常以两部为先锋,号称十一部落。各部落由仿唐制任命的都督统治。由此可见,回纥汗国实际上是一个以回纥部为首的铁勒诸部联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