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横拍卖
]
『8月30日.纵横秋拍精品Y场』
[
纵横拍卖
]
8月30日.纵横秋季百万专场w
[
纵横拍卖
]
9月20.纵横秋季百万拍卖会F
[
纵横拍卖
]
9月25日,老藏家秋季百万专场E
2024年11月27日
» 您的位置:
钱币纵横
>>
藏品论坛
>>
西域钱币
>>
再论“高昌吉利”钱
交 易
投 票
本页主题:
再论“高昌吉利”钱
人气:5388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
版主
本站身份:
VIP会员
发表主题:
610
论坛精华:
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09-09-17 19:44
[楼 主]
再论“高昌吉利”钱
图片:
图片:
作者:盛观熙
高昌地位中西交通的交汇处,其灿烂的文明历史与丝绸之路西去的印度、伊朗、地中海沿线的文明相互融合,更与中国汉文化紧密联系而影响深远。
关于“高昌吉利”钱的研究,始于清代。由于早期出土、传世的实物非常稀少,文献资料又十分缺乏,因此,关于该钱的制造时间、铸造地点,以及发行、流通年限等若干问题,长期以来悬而未决。建国五十多年来,随着科学考古工作的深入,实物出土的不断发现,中外钱币学者对该钱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
1973年前后,新疆自治区文物考古工作队在吐鲁番阿斯塔那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文物史料,其中除了古代官私文书、丝、麻、棉、刺绣、毛织品、绢画、壁画,各类彩色泥塑、陶制品、木器、漆器、铁器、石器、钱币,以及各种作物果品和面食点心外,第519号墓葬出土的一枚“高昌吉利”钱,特别引起钱币学家们的关注。该钱为铜质,直径2.6厘米,厚度0.38厘米,重量12.5克,面文“高昌吉利”为隶书、旋读,这枚钱与黄文弼先生过去在吐鲁番收集到的那一枚相同。此钱在出土时,压于死者尸体之下,未经盗扰触动。与此同时,该墓还出土了一块唐代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的墓志,因此,我们可以断定该钱应铸于麴氏高昌王国时期,从而,为我们解决了“高昌吉利”钱长时期来的某些疑问,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
版主
本站身份:
VIP会员
发表主题:
610
论坛精华:
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09-09-17 19:48
1 楼
图片:
一、“高昌吉利”钱的研究情况
“高昌吉利”钱的研究,最早始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翁树培《古钱汇考》引刘燕庭语:“余藏有高昌吉利钱一枚,为仁和吴我鸥所赠。《泉宝录》以为高昌国钱,容或然也。” 此后,道光、咸丰年间,张崇毅《钱志新编》一书引《泉宝录》记载:“高昌吉利钱,光幕,极厚重,乃高昌所铸,未知出于何代?”(1)
同治年间,李佐贤《古泉汇》录有一钱拓,并引《古钱汇考》记述:“(汇考)据北史西域传,高昌赋税则计田输银,故泉宝录断此为高昌国铸,但今见铜钱而银钱未见。”(2)
民国廿五年(公元1936年),古钱学家丁福保在他编纂的《古钱大辞典》中,除了收录前两书的有关论述之外,还引郑家相语:“高昌吉利钱,《泉汇》所载,谓是高昌国所铸,而未详时代。按高昌即汉时车师前国之一部,今吐鲁番东南约百里,有地名哈剌和卓者,有村名三堡,即古之高昌。汉武帝时西征,军行困敝,就屯于此,地势高敞,人物昌盛,因以高昌名。或谓汉军置壁垒于此,呼高昌壁,因之名地。……麴氏传九代,凡百四十四年,官制仿魏,文字亦同华夏,其间曾制重光、章和、永平、和平、建昌、延昌、延和、义和、延寿等年号。”“此钱近日所见四、五品,皆厚重大如折三,文作隶体,与天兴七年(公元404年)金钱类似,尚有北魏风味,当是麴氏所铸。”“丹翁按,高昌吉利钱,寒云公子曩尝得一枚于董绶经先生,后赠黄叶翁,因黄叶有介弟设高昌货物肆,与以厌胜。及其介弟逝世,此钱又归黄叶翁矣。予又见刘辫翁在无锡收一枚,银铸此钱,夕间电炬下获观,正如郑先生所云,大如折三者也。”是书296页收录有二枚图片,一为隶书,一为隶楷相参,后者背穿上有星纹者。(3)
解放前,中国钱币学社在社员活动的例会记载中,罗伯昭、张炯伯、丁福保等均有收藏。《中国钱币学社例会记录》一书第16次(1940年12月13日)、第34次(1941年4月19日)、第124次(1944年1月29日)分别有他们的出品记载,惜无拓片面世。仅有郑家相收藏的一枚“高昌吉利”钱,该钱拓图刊在《寿泉集拓初集》(丙集)。(4)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
版主
本站身份:
VIP会员
发表主题:
610
论坛精华:
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09-09-17 19:49
2 楼
图片:
解放前,上海出版的《泉币》杂志第十七期,刊有吴县包申甫“高昌吉利”一文,文中附有“高昌吉利”钱图一枚,并告知“检拓敝箧获自李氏高昌两品。”在编者按语中,提到尚有其它一品,背文四角有三角形饰纹者,面文文字较弱。经查检资料此品刊于《泉币学社百次例会纪念》,原拓背图右下角钤盖一篆文“选青草堂藏泉”印章。经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李荫轩捐赠品(背四角有三角形饰纹者)相校,丝毫不差,当为李氏原物。(5)
昭和十七年(1943年),日本奥平昌洪编著的《东亚泉志》载有拓图,并有文字说明:“右高昌吉利钱,旧谱《北史·西域传》,高昌赋税则计田输银钱,无者输麻布。此钱系于古之高昌国,然其形制有元钱之风(元代高昌,地新疆省镇西府西部),当为元代高昌之地之物。故今附于元钱之末。”(6)
1954年,中国科学院出版《考古学专刊》第三号,刊载考古学家黄文弼《吐鲁番考古记》,在“高昌吉利”钱的记述中,有一段记述:“此钱圆肉方孔,有边。直径2.5厘米,厚0.4厘米,重12.5克。此钱在吐鲁番购入,据本地居民云,出哈拉和卓旧城中。正面文为‘高昌吉利’,四字方笔分书,读法自上而右回旋读之;背面光幕无文,正反均有边沿,宽约2毫米,红铜质,颇厚重。今此钱以高昌题名,必为高昌建国时代所铸。但从高昌国为国号或王号者,有两时期。一为麴氏建国时期,当公元500年至640年。麴氏称王高昌,一切制度,仿效中国,可能麴氏王朝铸有钱币。但据《北史·西域传》称:‘赋税则计田输银钱,无者输麻布。’尚无铸铜钱明文。一为元朝,回鹘人自九世纪迁入新疆后,在吐鲁番建立畏兀儿国,然至元时仍附属于元,一切制度政令仍遵奉元朝。据元虞集《高昌王世勋碑》称:‘元仁宗皇帝始封纽林的斤为高昌王,别以金印赐之,王印行诸内郡,亦都护之印行诸畏兀儿之境。’是畏兀儿亦都护兼有高昌王号,始于元仁宗(公元1312-1313年),则此钱或系十四世纪初期所铸也。其体制亦类元钱。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附于元钱之末,疑是。”(7)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
版主
本站身份:
VIP会员
发表主题:
610
论坛精华:
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09-09-17 19:51
3 楼
图片:
1984年,《中国钱币》第三期刊载陕西省博物馆文物保管部主任、陈尊祥副研究员“西安何家村窖藏钱币的研究”一文,文稿中提到在窖藏出土的502枚中外钱币中,有一套按历史顺序,上自春秋齐国“即墨之法化”,下及唐天宝十五年以前的5种7枚“开元通宝”铜钱,计31个品种共36枚,内中有一枚“高昌吉利”钱。“此钱径2.6厘米,穿0.8厘米,厚0.4厘米,重10克。其径穿与西汉五铢同,厚重却超过西汉五铢一倍。我认为此钱是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前,我国少数民族高昌国铸造的钱币。(8)
1984年,陕西《钱币之友》创刊号登载铜川钱币收藏家周昆宁先生“高昌国与高昌吉利古钱”一文;1985年,《陕西金融·钱币专辑》(四)又刊出周昆宁“高昌吉利钱初探”;1997年,台湾《钱币世界》第七期再次刊载周昆宁“再论高昌国的高昌吉利钱”等3篇文稿,把“高昌吉利”钱的研究再次推向高潮。
作者通过十余年的研究指出,“高昌吉利”钱应为唐朝所铸,而绝非元钱,其铸造年代上限无确实证据,推断为唐武德或贞观年间,尤以公元630年即贞观四年(公元630年)高昌国王麴文泰入朝时最为可能,其下限已被西安何家村出土文物初步断定为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9)
1985年,《内蒙古金融·钱币增刊》(总51期)刊登荷兰学者Dr.Tjong Ding Yih(易仲廷博士)“海外飞鸿”一文,文章是写给当时担任该刊编辑的卫月望先生,以信件的形式发表的。文章将“高昌吉利”钱的铸行时间定为元代。(10)
1985年,《内蒙古金融·钱币增刊》(总55期)发表中国人民银行新疆分行金融研究所卢健生“高昌国与高昌吉利古钱疑补”一文,作者引述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有关高昌王朝大量珍贵文物,其中519号墓出土一枚高昌吉利钱,直径2.6厘米,厚度0.38厘米,重量12.5克。该钱出土时压在死者的尸体下,未经盗扰触动,该墓同时出土一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墓志。据此,认为高昌吉利钱不是麴氏王朝的流通货币,它的铸造年代当是北魏至隋,制造地点在北魏或隋的首府,而它的使用目的是作为非正式流通的压胜钱。(11)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
版主
本站身份:
VIP会员
发表主题:
610
论坛精华:
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09-09-17 19:52
4 楼
1986年,《苏州钱币》(总第二期)刊载苏州钱币研究会邹志谅“高昌吉利钱研究”一文,文章认为西安何家村窖藏钱币已由郭沫若生前考证,为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五年(公元726年)6月,因安禄山之乱逃奔四川时,邠王李守礼后人所窖藏。关于高昌钱铸造时间的上限,应该为公元499年(即北魏太和廿三年),下限应定为公元640年(即唐贞观十四年);同时认为,此钱不是一般流通货币,当属吉庆钱。(12)
1986年,《内蒙古金融·两会专刊》(总71期)登载卢健生、周昆宁、邹志谅联合撰写的“关于高昌吉利钱的探索”的研究文章,将三人的论点进行了整合。他们的观点是:
(1)钱币文字突破了魏晋到隋唐铸币名称的常例,重量超过10克,为汉五铢钱的三倍。因此,不可能是高昌地区的一般流通货币。从二座唐墓出土的资料分析,一个墓主是唐朝的显贵,另一个是高昌王国的高官。“高昌”是国名,“吉利”寓祺祥之意。
(2)此钱铸造年代当在麴氏执政时期,上限为麴氏执政开始之时,约公元499年,下限为麴氏灭国之年,即公元640年。
(3)铸高昌吉利钱有可能在隋唐二朝,而以唐太宗铸行赏赐钱的可能性大一些,钱的铸地可能在中原古都长安附近。(13)
在同一期的《内蒙古金融·两会专刊》中,还转载英国大英博物馆研究员M.R.Joe Cribb(克力勃)“有魔力的中国钱币”一文,作者论述“这枚象征吉祥、幸运的钱币,是南北朝至初唐(公元400-650年)的,上面铸有‘高昌吉利’四个字,意思是极大的繁荣和吉利,这枚钱的大小、形状和图案,与第七号王莽钱币相似,这种钱币已经发现两例,它们是在中国的土耳其斯坦(新疆)发现的。它给我们一个启示:钱上的铭文高昌是吐鲁番哈剌和卓城的汉语名字,图案之标本是M.A.Stein(斯坦因)先生在哈剌和卓本土得到的,另外的残片是在离阿斯塔那(Astana)30里的地方发现的。”(14)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
版主
本站身份:
VIP会员
发表主题:
610
论坛精华:
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09-09-17 19:53
5 楼
图片:
1987年,《中国钱币》第二期发表王琳“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钱币”一文,全文分为“中原钱币”、“汉佉二体钱”、“汉龟二体钱”、“龟兹小铜钱”、“高昌吉利”、“阿尔斯兰汗钱币”、“察哈台汗银币”、“人像铜币”等八个部分。文章第五段引述该馆收藏的吐鲁番出土的3枚“高昌吉利”钱,同时附有2枚拓片。
作者论述:“高昌之名最早见于汉朝,从汉朝高昌壁,历经东晋十六国时期所建高昌郡,至阚、张、马、麴氏所建高昌国,一直到唐朝西州,历经七、八个世纪。这一时期中,高昌居民大部分是汉族。旅顺博物馆藏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麴氏高昌国毛氏夫人墓志、虎牙将军夫人张氏墓志等,皆非安史之乱后畏兀儿所建高昌。新疆考古队于1973年在阿斯塔那519号张隆裕妻麴文姿墓中,出土一枚‘高昌吉利’钱,说明它的铸造年代,上限应在麴氏高昌国之前。”(15)
1990年,《舟山钱币》第三期刊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蒋其祥研究员“新疆古代钱币的发现与研究”(三),文章述及到高昌吉利钱、突骑施钱、阿尔斯兰汗钱、桃花石可汗钱等古代丝绸之路货币。在“高昌吉利”钱部分他说:“吴县包申甫藏有两品,旅顺博物馆有3枚,黄文弼1928年发现1枚,七十年代以来西安、吐鲁番考古发现及私人收藏不到十枚。另据悉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也收藏有十枚左右。此外被斯坦因从新疆获得2枚,日本也存有高昌吉利,是大谷光瑞从新疆搞走的。以上合计不少于三十枚,实物笔者亲见只一二枚,但可肯定版式绝非一种。”又说“完全排除高昌吉利钱作为流通货币是困难的,很有可能它们就是当时麴氏高昌王国的通行货币。”(16)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
版主
本站身份:
VIP会员
发表主题:
610
论坛精华:
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09-09-17 19:54
6 楼
1994年,《甘肃金融·钱币研究》第一期刊载杜金娥副研究员“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藏丝路货币”一文,文章列举“高昌吉利钱,本馆五十年代入藏,系传世品,经骆泽民先生鉴定,确认为珍品。此钱为鎏金,直径2.6厘米,孔径0.8厘米,重12克。钱文为八分书,旋读,字体工整有力,素背,制作精湛。”“据以上不完全统计,国内公私收藏高昌吉利钱总共十余枚,可见其珍稀程度。”(17)
2001年4月22日至24日,全国部分城市在河南洛阳召开“21世纪中国钱币学论坛”,内蒙古钱币学会副会长杨鲁安在会议交流“新出高昌吉利钱考”一文,作者披露一枚在西安周边地区出土的“高昌吉利”钱。该钱直径2.62厘米,穿宽0.68厘米,厚0.32厘米,重9.5克。这几项数据与黄文弼在吐鲁番获得者,阿斯塔那519号墓所出者,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鎏金钱等三枚,大致相近,只是此钱略薄而轻些。认为“高昌吉利钱当是专为显示皇家豪华,并用作赏赐友邦和臣僚的特铸钱。”(18)
此外,《新疆钱币》2003年第一、三期,分别发表了王秉诚“关于高昌吉利钱若干存疑问题之浅见”、杨文清“高昌吉利钱收藏漫谈”。两文内容均未跳出前人臼巢,惟在杨文中披露了3枚高昌吉利钱新品,为研究“高昌吉利”钱的版式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综合以上各家发表的主要论述,根据文章发表的前后次序,特此制表如下,以供广大学者了解参考。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
版主
本站身份:
VIP会员
发表主题:
610
论坛精华:
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09-09-17 19:54
7 楼
近年发表的高昌吉利钱有关资料
刊 名 期 号 文 章 作 者
1、《中国钱币》 1984/第3期 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钱币研究 陈尊祥
2、《钱币之友》 1984/创刊号 高昌吉利古钱 周昆宁
3、《内蒙古金融》 1985/第2期 高昌国与高昌吉利古钱 周昆宁
4、《内蒙古金融》 1985/增刊 海外飞鸿之一 (荷兰)易仲廷
5、《陕西金融》 1985/专辑四 高昌吉利钱初探 周昆宁
6、《内蒙古金融》 1985/增刊 高昌国与高昌吉利古钱疑补 卢健生
7、《新疆金融》 1986/增刊 高昌吉利古钱 卢健生
8、《钱币天地》 1986/6-7 关于高昌吉利钱的研究 卢健生、周昆宁、邹志谅
9、《苏州钱币》 1986/总二 高昌吉利钱研究 邹志谅
10、《内蒙古金融》1986/专辑 关于高昌吉利钱的探索 卢健生、周昆宁、邹志谅
11、《内蒙古金融》1986/专辑 有魔力的中国钱 (英国)克力勃
12、《中国钱币》 1987/第2期 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钱币 王 琳
13、《舟山钱币》 1990/第3期 新疆古代钱币的研究与发现 蒋其祥
14、《甘肃金融》 1994/第1期 天津历史博物馆藏丝路货币 杜金娥
15、2001年部分城市钱币研讨会 新出高昌吉利钱考 杨鲁安
16、《新疆钱币》 2003/第1期 关于高昌吉利钱若干存疑问题之浅见 王秉诚
17、《新疆钱币》 2003/第3期 高昌吉利钱收藏漫谈 杨文清
迄今为止,关于“高昌吉利”钱确切的制造年代、铸造地点、制造数量、铸造者,以及钱币的版式、真伪性质等尚无正确的定论,大多为推断之说。仅就最基本的制造时间来讲,综合上述各位作者的论述,概括有五种论说:
(一)北魏说:认为北魏与高昌国并存过34年,魏国曾经在首都洛阳于“崦嵫馆”设立驿站,接待过各国往来的使者;高昌国的国王是受中原王朝册封的;“高昌吉利”钱的钱文为隶书,具有北魏时期的风格。持此说者有丁福保氏、郑家相、英国M.R.Joe Cribb(克力勃)、王琳等部分国内外学者。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
版主
本站身份:
VIP会员
发表主题:
610
论坛精华:
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09-09-17 19:55
8 楼
(二)隋朝说:隋炀皇帝于大业五年(609年)曾经西征吐谷浑,到达河西的高昌国,当时高昌国国王麴伯雅曾随行回到中原,还娶了华容公主,并带着册封的“光禄大夫弁国公——高昌王”头衔回国,该钱或为庆贺两国的友好邦交而特别制造的纪念币。持此说者有新疆卢健生、苏州邹志谅等研究者。
(三)唐朝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后,与邻国开展对外友好交往,当时赴印度取经的高僧玄奘,曾经得到高昌国国王麴文泰的厚待。贞观四年(630年),高昌国国王偕妻赴长安,李世民隆重接待并赐其妻为李姓,册封长乐公主。该钱可能是当时高昌国的赏赐之物。持此说者较为普遍,有陕西陈尊祥、铜川周昆宁、新疆蒋其祥、内蒙古杨鲁安等学者。
(四)五代十国:“高昌吉利”钱的钱文颇类刘仁恭的永安钱,或说唐末回鹘居高昌为国都,若铸于此时应该为回鹘钱。也有说辽代早期也曾经使用过“千秋万代”钱,不能够排除是正用品的可能性。或说此钱为冥钱,持此说者较少,以日本龙谷大学为代表。
(五)元朝说:日本《东亚泉志》曰:“此钱旧谱系于古之高昌国,然其形制有元钱之风,当为元代高昌之地(在新疆镇西府之西部)之物,故今附于元钱之末”。持此说者有黄文弼、荷兰Dr.Tjong Ding Yih (易仲廷博士)等海内外专家。
尽管上述关于“高昌吉利”钱的推断或许与历史的情况相合,但是,缺乏科学的考证往往会贻误后人。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神秘的“高昌吉利”钱再次深入进行研究。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
版主
本站身份:
VIP会员
发表主题:
610
论坛精华:
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09-09-17 19:57
9 楼
图片:
二、现存“高昌吉利”钱的实物及图片
高昌古城位于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北路,过去这些地方限于交通不便,向来被披上神秘的色彩。解放前后,中外学者在高昌故城的科学考古中,发掘到大量的历史文物。其中,包括俄国、英国、德国、日本和瑞士等的探险家们的侵略性的掠夺,有关的出土报告已经出版。尤其难得的是在1973年,新疆自治区博物馆和西北大学历史系联合考古队,在吐鲁番阿斯塔那第519号墓中发现有1枚“高昌吉利”钱,为我们研究这个时期的货币经济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现将有关所见到的钱币实物报道和图片资料汇总后列表如下:
(1)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翁树培《古钱汇考》,道光、咸丰年间张崇毅《钱志新编》等均有记载,李佐贤《古泉汇》录有一拓图,这是在古籍资料中最早有“高昌吉利”钱的记录。惜该书的拓图都采用手工描绘,细审钱文的书法,起势为圆笔,其点、横、撇、捺均为楷法,估计早已失去钱币的原来神韵。因此,该枚钱图的文物价值不大(图1)。
(2)1928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在吐鲁番收集到这种钱1枚,原图刊1954年《考古学专刊》第三号。该钱实物如今去向不明(图2)。
(3)1938年,由丁福保编纂的《古钱大辞典》一书,在上编922页中刊登有2枚图片,其中一枚为光背,另一枚背穿上有星纹记号。两钱系丁氏在编辑《古钱大辞典》时录入,实物前者为丁氏本人收藏,后者不得而知。后者风格同《古泉汇》,也系伪品(图3-4)。
(4)昭和十三年(公元1939年),日本东京岩波书店出版的奥平昌洪《东亚泉志》一书,载有钱币拓图一幅。该钱原拓拓制精细,印刷成书以后原钱毫发毕现,失真甚少,惜具体数据不详,实物收存何处不确(图5)。
(5)民国廿九年(公元1940年),上海中国泉币学社出版的《泉币》杂志第17期,刊有吴县包申甫“高昌吉利”一文,文中附有“高昌吉利”钱图一枚,实物现今去向不明(图6)。
(6)四十年代,上海钱币界罗伯昭、张炯伯、丁福保等前辈均收藏有此钱,惜未见图片。仅在《寿泉集拓初集》(丙集)中,找到郑家相收藏的一枚拓片资料,现附于后(图7)。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
版主
本站身份:
VIP会员
发表主题:
610
论坛精华:
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09-09-17 19:57
10 楼
(7)1970年10月,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发现唐代窖藏文物,出土千余件各类文物,在36枚历代中国古钱中发现1枚“高昌吉利”钱,实物现藏陕西省博物馆。该钱亦系科学考古发掘所获,极具文物历史价值(图8)。
(8)1973年,新疆自治区博物馆与西北大学历史系联合考古队,在吐鲁番阿斯塔那第519号墓中发现1枚,实物现藏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由于系科学考古发掘,加上原墓未被盗扰,故该钱具有重大的文物历史价值(图9)。
(8)陕西省铜川市收藏家周昆宁原收藏1枚,1982年连同1234枚古钱全部捐赠给铜川市博物馆。该钱系传世品,实物原由铜川市博物馆收藏,后转陕西省博物馆收藏(图10)。
(9)根据周昆宁文章得知,新疆吐鲁番博物馆收藏有1枚,但是,关于这枚钱币的具体数据和详细情况都不清楚(图11)。
(10)大连市旅顺博物馆收藏有3枚,系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在新疆搜夺到的,1987年《中国钱币》第二期披露,其中曾刊出2枚图片,现转刊于后(图12-13)。
(11)1991年,新疆钱币学会出版的《新疆钱币》图册,在上编中刊有3枚图片,其中编号为075号为传世品,有明显的流通痕迹;编号076号为出土品,品相非常漂亮;编号074号,钱文工整,色彩不佳,估计与照片拍摄后冲洗有关(该钱未录)。据悉,实物由新疆钱币学会钱币博物馆收藏(图14-15)。
(12)上海博物馆钱币馆收藏有1枚,1991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中国钱币馆》画册中刊有彩色图片。笔者前几年在参观上海博物馆时,曾经目睹该钱面容。其背部四角有4个三角形状的纹饰,罕见。另一枚选自香港关汉亨《中华珍泉追踪录》第79页,两钱实物现藏上海博物馆(图16-17)。
(13)据1994年第一期《甘肃金融·钱币研究》杜金娥撰文称,天津市博物馆藏有1枚,系鎏金传世品,仅见实物图片,有关钱币的来源和具体数据不详(图18)。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
版主
本站身份:
VIP会员
发表主题:
610
论坛精华:
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09-09-17 19:58
11 楼
(14)台湾钱币学家蔡养吾《中国古钱讲话》一书附录三第545页,收录有1枚图片,据该书作者称钱币来源于大陆新疆,但具体数据不详(图19)。
(15)1999年,美国钱币学家曾泽禄博士60大寿时,在他出版的《壮泉阁六十寿泉拓集》一书中,收录“高昌吉利”钱1枚,系藏家在海外收集。但笔者根据拓图分析,对这枚钱币的真实性存在怀疑,由于未见实物,因此只能够对此存疑(图20)。
现存高昌吉利钱的有关实物及图片
时 间 实物来源 现存何处 直 径 厚 度 穿 径 重 量 图 例
清 李佐贤撰 《古泉汇》 --- --- --- --- 1
1928年 黄文弼收集 《吐鲁番考古记》 2.5 0.4 0.75 12.5克 2
1938年 丁福保藏 《古钱大辞典》 2.5/2.6 --- 0.8/0.75 --- 3/4
1939年 (日本)奥平昌洪 《东亚泉志》 2.5 --- 0.75 --- 5
1940年 吴县包申甫藏 《泉币》杂志 2.55 --- 0.8 --- 6
40年代 郑家相藏 《例会记录》 2.5 --- 0.8 --- 7
1970年 西安何家村出土 陕西博物馆 2.6 0.4 0.8 10克 8
1973年 阿斯塔那519墓 新疆博物馆 2.6 0.38 0.75 12.5克 9
1982年 铜川周昆宁捐赠 铜川博物馆 2.67 0.35 1.1 12克 10
--- 吐鲁番出土 吐鲁番博物馆 2.65 --- 0.8 --- 11
1987年 吐鲁番出土 旅顺博物馆 2.6/2.5 --- 0.8/0.75 --- 12/13
1991年 吐鲁番出土 《新疆钱币》 2.6/2.6 --- 0.7/0.7 --- 14/15
--- 李荫轩捐赠 上海博物馆 2.6 --- 0.75 7.1克 16
--- 出土地不详 上海博物馆 2.55 --- 0.8 10.2克 17
1994年 出土地不详 天津博物馆 2.6 --- 0.8 12克 18
1999年 新疆某地出 台湾个人藏 (蔡养吾《中国古钱讲话》收录) 19
1999年 海外某地 曾泽禄收藏 (《壮泉阁六十寿泉拓集》收录) 20
2001年 西安某地 杨鲁安收藏 2.62 0.32 0.68 9.5克 21
--- 吐鲁番出土 国内个人藏 2.6 0.4 0.85 10.5克 22
--- 出土地不详 张吉保收藏 (《中国民间钱币藏珍》) 23
--- 吐鲁番出土 国内个人藏 2.55 0.4 0.75 12.5克 24
2003年 吐鲁番出土 国内个人藏 2.6 0.4 0.7 12.81克 25
2004年 吐鲁番出土 国内个人藏 (由互联网所见,无详细资料)
注:本表钱币数据除有可靠资料外,部分系非实物直接测量所得,长度单位为厘米。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
版主
本站身份:
VIP会员
发表主题:
610
论坛精华:
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09-09-17 19:59
12 楼
(16)2001年,全国部分城市在洛阳召开“21世纪钱币学论坛”,内蒙古钱币学会杨鲁安在交流的论文中披露1枚,作者在会上透露,该钱出自西安周边地区,实物现由作者本人收藏。根据对图片的审视,该钱的真伪有待于进一步鉴定(图21)。
(17)据周昆宁在1991年发表的“再论高昌国的高昌吉利钱”一文,曾经提到乌鲁木齐市某君也收藏有1枚,并附有拓图。由于未见实物,无法对此进行判断(图22)。
(18)此外,由海南省钱币学会编辑的《中国民间钱币藏珍》一书第102页,也刊有此钱图片1枚,系由西安藏家张吉保收藏,惜具体情况不详,无法提供详细资料(图23)。
(19)数年前,外地泉友曾寄来一拓请求鉴定,附来彩色相片,并留有一拓。该钱直径2.55厘米,穿孔0.75厘米,厚度0.4厘米,重量12.5克。据云钱出新疆,较为厚重,系出土多年的生坑。钱体红绿相间,锈色浸润,令人爱不释手,不知今日花落谁家(图24)。
(20)2003年第三期《新疆钱币》,发表了吐鲁番市作者杨文清“高昌吉利钱收藏漫谈”一文。文章披露了在吐鲁番地区收集到的3枚“高昌吉利”钱新品。其中在高昌王城故址的那一枚钱,“书法清秀,文字峻深,字体精整,背面光幕无文”。该钱直径2.6厘米,穿径0.7厘米,厚度0.4厘米,重量12.81克(图25),系迄今为止所见到的“高昌吉利”钱中,较为厚重者,惜其它2枚钱币磨损十分严重,照片经过复印已经模糊不堪,无法在此录出图片。
二钱的基本参数分别为直径2.5/2.5厘米,穿径0.7/0.65厘米,厚度0.425(5-3.5毫米的平均值)/0.25厘米,重量16/8.6克,前者重量重达16克,为高昌钱重量之最。新疆新出的3枚高昌实物,为我们研究“高昌吉利”钱币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另笔者最近在网上查阅有关资料时,曾经在国内各大网站见到数枚,但均系伪品,仅见到有1枚真品。该钱通体绿锈包裹,色泽纯真,为一眼可知之真钱,如今花落谁家,不得而知。
根据笔者上述的统计,已知“高昌吉利”钱有30枚,如果包括国内出土的、海外传世的、科学考古发掘发现的、古籍图谱记载的、中外文物和博物馆(据说中国博物馆及上海博物馆各收藏有10余枚,确实情况待查)、收藏家个人所收藏的“高昌吉利”钱,估计其总数量绝对不会少于50枚。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
版主
本站身份:
VIP会员
发表主题:
610
论坛精华:
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09-09-17 20:00
13 楼
三、关于高昌王国的历史简况
高昌,车师前部故地,以其“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
高昌王国的地域位于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北面以博格达山为界,南面以库尔塔格山为界。高昌故城维吾尔族叫“亦都护城”,在历史上也称和州、哈剌火者、哈剌火州、哈剌霍州、火州和哈剌和卓等名称。概括高昌故城而言,隋代以前叫高昌,唐代改称西州,西州回鹘占领以后,称呼不一,直到回鹘高昌灭亡以后,这个城市才被废弃。
《史记·大宛列传》卷一二三记载:该地区为车师人“庐帐而居,逐水草,颇知田作”。但是,当时实际上由匈奴人控制。汉高祖刘邦时(公元前200年),吐鲁番与有“弦控之士”三千的匈奴为界。东面是遥远的西汉首都长安。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朝廷派赵破奴率轻骑七百人,破姑师。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朝派军队争夺这个地区的控制权,最后,在永平三年(公元60年),汉朝才夺取了这个地区,并任命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这个地区分为“车师前国”和“车师后国”,前者以雅尔为首府。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汉元帝刘奭在今新疆吐鲁番东南30公里,车师前国的高昌城建立戊己校尉,负责管理当地的军队、屯田和其他行政事务。(19)
《周书·异域传》卷五○载:“高昌者,车师前王之故地,东去长安四千九百里。汉西域长史及戊己校尉并治于此。晋以其地为高昌郡,张轨、吕光、沮渠、蒙逊据河西,皆置太守,以统之。其后,有阚奭及沮渠、无讳并自署为太守。无讳死,茹茹(柔然)杀其弟安周,以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之称王自此始也。伯周之从子首归为高车所灭,次有张孟明、马儒、相继王之,并为国人所害,乃更推立麴嘉为王。嘉字灵凤,金城榆中人,本为儒右长史,魏太和末立,嘉死子竖立。其地东西三百里,南北五百里,国内总有城一十六。”当时已经成为西域的一个强国。其国有百姓共8000余户,总人口约30000余。“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虽习读之,而皆为胡语。赋税则计(田)输银钱;无者输麻布,其刑法、风俗、婚姻、丧葬与华夏小异而大同。地多石碛,气候温暖,谷麦再熟,宜蚕多五果。”(20)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
版主
本站身份:
VIP会员
发表主题:
610
论坛精华:
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09-09-17 20:00
14 楼
建兴四年(公元316年),西晋的灭亡导致中原王朝在这个地区的力量削弱。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前凉的张骏占领了高昌,并且在高昌设郡统治该地。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魏打败北凉,北凉王族后裔无讳率领一万余家百姓从敦煌西迁至鄯善,三年后,无讳占领高昌,并自称为凉王。这是一个独立于河西地区的国家。
《隋书·西域传》卷八三载:“高昌国者,则汉车师前王庭也,去敦煌十三日,行其境,东西三百里,南北五百里,四面多大山。昔汉武帝遣兵西讨,师旅顿敝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其地有汉时高昌垒,故以为国号。初蠕蠕(柔然)立阚伯周为高昌王,伯周死,子义成立,为从兄首归所杀。首归自立为高昌王,也为高车阿伏至罗所杀,以敦煌人张孟明为主,孟明为国人所杀,更以马儒为王,以巩顾、麴嘉二人为左右长史。儒又通使后魏,请内属,内属人皆恋土不愿东迁,相与杀。儒立嘉为王。”……“嘉死,子坚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突厥破其四城,有二千人来归中国。坚死,子伯雅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遣使贡献,帝待其使甚厚。明年,伯雅来朝,因从击高丽还,尚宗女华容公主。……”(21)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无讳的兄弟安周控制了雅尔城,最后消灭了车师前部政权,车师的残余部分西迁至焉耆,从此,吐鲁番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就从雅尔转移到高昌。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蒙古人柔然西侵,安周在战争中被杀,由于当地的一万余家汉人百姓居住在高昌,作为权力基础在蒙古高原的柔然很难统治。于是扶植了一个汉人傀儡国王阚伯周,阚伯周的统治标志着吐鲁番地区以高昌王朝政权为代表的开始。
阚氏家族是一个短暂的时期,北魏太和五年(公元481年),草原上的另一个民族高车人灭掉了他,另立张孟明为高昌王。几年以后,张被国人所杀,立马儒为王。马儒常以为高车所控制,曾于497年遣使北魏,请求举国向内迁徙,这个主张引起国内土著人的不满。为此,高车杀马儒,立麴嘉为王,仍以高昌为都城。麴嘉高昌王朝虽然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是,他发展经济,广结友好,所统治的时间长达144年的历史。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
版主
本站身份:
VIP会员
发表主题:
610
论坛精华:
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09-09-17 20:00
15 楼
又《新唐书·西域传》卷二二一(上)载:“高昌,在京师西四千里而嬴,其横八百里,纵五百里,凡二十一城。王都交河城,汉车师前王庭也,田地城戊己校尉所治也。胜兵万人,土沃,麦禾皆在熟。有草名白叠,撷花可织为布,俗辫髻垂后。其王麴伯雅,隋时尝妻以戚,属宇文氏之女,号‘华容公主’。武德初,伯雅死,子文泰立,遣使来告。高祖命使者临吊。”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文泰病死,子智盛立。(22)
麴伯雅统治时期,由于积极推行汉化政策,高昌王朝与隋朝关系密切,引起了国内一些贵族的不满,甚至发生了战争,后来经过镇压平息了这场叛乱。唐朝,对位于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取得了一系列的军事胜利,并在公元630年消灭了东突厥汗国,把原属东突厥伊吾7城并入唐的版图。高昌国王麴文泰由于考虑到国界邻近西域,担心唐军西进,与西突厥私下达成协议,共同抵抗唐朝。但是,当唐政府的军队开始进攻,西突厥首先就投降了;因此,高昌王国的统治者随即也向唐军投降了。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朝政府在这里设立了西州,同时在雅尔(交河)设置了安西都护府,统治九代144年之久的高昌王国,就这样灭亡了。
四、高昌王朝时期的经济和社会
在吐鲁番地区,当地的文化与中国汉文化,以及印度、伊朗等地中海等外来文化相互交融汇合。实际上,高昌的真正根基是中国汉人驻军及在戊己校尉治理下的屯田,因此,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唐初,两国的睦邻关系建立以后,为促进两国的友谊,高昌国采用中原的流通钱币形制和风格,派遣工匠到内地学习铸钱技术,或专门聘请唐朝的工匠传授工艺,或直接为高昌王朝铸造钱币等,都是合乎情理的事情。从高昌钱币铸造不很精整、背部常有移范现象看出,“高昌吉利”钱比同时期的隋唐汉文钱,要相差一段比较长的距离。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
版主
本站身份:
VIP会员
发表主题:
610
论坛精华:
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09-09-17 20:01
16 楼
高昌国王麴伯雅统治时期,与隋朝建立了密切的睦邻关系,积极地执行汉化政策。在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2-613年),曾经到达过隋朝首都长安觐呈,并且娶华容公主为妻,还被册封为光禄大夫。正是这一时期,高昌王国的疆域已由北魏时期的八城,扩展到唐初的二十二城,成为当时西域最强盛的一个国家。因此,钱币铭文的“高昌”两字,其含意十分清楚。它不是一般的流通钱币,应该是一种作为赏赐用的吉庆钱。
前引《周书·高昌传》:“赋税则计(田)输银钱,无者输麻布。”(23)史料记载的银钱,即是流通货币的古称。按今人字面的意义理解,高昌国当时流通的货币,应该是银质的钱币,这里显然没有指名是“高昌吉利”银钱。考古发掘在高昌故地阿斯塔那古墓,出土有大量的波斯萨珊时期银币(公元226-651年)。从1959年至1973年在当地发掘的墓葬中,其中24座坟墓中出土的波斯银币,都是覆盖在死者的双眼或含在口中的。北周至初唐时期,西域银币在西北流通的情况,史籍都有明确的记载。《隋书·食货志》载:“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钱,而官不禁。”从1915年一直到1973年,我国总共出土过33批波斯萨珊银币计数量1174枚,分布在全国12个地区。其中在新疆境内1002枚,占85.3%,在高昌故地吐鲁番54枚,占全国的4.6%,占新疆的5.4%。这类银币包括由沙卜尔二世(公元310-379年)至伊斯提泽德三世(公元632-651年)在内的12个皇朝发行的银币(24)。
从吐鲁番大量出土的文书中,麴氏高昌王国以银钱为基价货币。我们能够得到实物的证实。如阿斯塔那84号墓出土有麴氏《高昌条例出藏钱文数残奏》,文中记录“所藏绫十三匹……藏钱一百十一文,提婆锦一匹;平钱五十,红锦二匹,平钱九十文。”(25)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
版主
本站身份:
VIP会员
发表主题:
610
论坛精华:
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09-09-17 20:01
17 楼
另如阿斯塔那78号墓发现的《高昌蒋守显的等田亩得银钱账》记录:“……银钱壹文半,蒋显祐半亩三十步得银钱叁文,道法师半亩,得银钱□□;半亩十五步,得银钱叁文。冯伯相玖拾步,得银叁文……。”从出土的吐鲁番文书看,高昌国使用波斯银币作为通用货币,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唐朝初期。考古工作者在高昌故城中发现二座墓葬,一座出土20枚波斯银币,另一座10枚放在一只精致的小匣中,同时还有汉朝的铜钱(26)。
麴氏时期崇尚佛教,其中尤以麴文泰虔敬特别著称。延寿七年(公元630年),唐朝名僧玄奘赴印度朝圣取经,路过高昌应邀停留并进行讲经。玄奘将开法座,麴文泰低跪为蹬,令玄奘蹑上。临行时又选派4名沙僧跟随西行,以便途中照顾服侍,并且赐衣30套,又棉衣、靴袜等日常生活用品,另赠黄金百两,银钱三万,绫绢五百匹,以充往返20年之费用。从中可知高昌时期使用银钱的概况。
《梁书·诸夷传》卷五四载:“其地高燥,筑土为城,架木为屋,土覆其上。寒暑与益州相似,备植九谷,人多吃面及羊牛肉。出良马、葡萄、酒、石盐,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缕,名为‘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又《新唐书·西域传》卷二二一(上)载:“有草名白叠,撷花可织为布。”麻布是什么东西?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这种古籍记载的布,就是今天我们使用的麻布;而这种所谓的“白叠草”,就是现在著名的新疆长绒棉花。(27)
上文何为“平”?“平”者在此可作“当”译,亦可解释为“普通铜钱”。从这件《残奏》中来看,所指的“钱”只可能是普通铜钱,绝不会是金银币。那么这种普通铜钱指的是何钱?笔者认为是中原王朝的小铜钱,而决不是厚重达10余克左右的“高昌吉利”钱。
阿斯塔那出土大量的吐鲁番文书,为高昌王国提供了社会和经济的缩影。这个时期征收赋税和劳役制度,以银钱缴纳为标准;赋税的数量不仅取决于土地的面积,而且取决于土地的肥沃程度。各种劳役的分量也按照制度决定,历年来还征收其他多种租金、劳役和贸易税。商业和贸易在高昌很繁荣,使用银钱作为通货,土地出租和租赁在麴氏统治时期很普遍。土地的出租契约与合同的发现,使我们清楚地了解当时的经济发展和货币流通情况。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
版主
本站身份:
VIP会员
发表主题:
610
论坛精华:
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09-09-17 20:02
18 楼
麴氏高昌国的强盛时期疆域约为五万平方公里,中部地势低洼,气候干燥,日照充分,无霜期长,是著名的葡萄产区,并且种植小麦、棉花等经济作物;四周绿草如茵,是良好的天然牧场。麴氏统治时期,高昌王国的行政体制和官号,与中原政府所采用的几乎一样。坟墓的样式、墓志铭、文书都显示出汉文化的主宰地位。在阿斯塔那古墓出土时,死者头枕鸡鸣枕,面部掩巾,双目加盖金属眼罩,双手握木,身着棉麻或者丝绢织品制作的衣服。在死者的四周,陈放着模拟的亭台楼阁、车马仪仗、琴棋笔墨,或放置着葡萄、瓜果、饺子、面饼等食品,供死者在阴间享用。在墓室的四壁,绘有人物、花鸟、山水、走兽等壁画,其形态逼真,线条流畅。墓葬中出土大量的汉文书籍,在文书残片上用毛笔书写的汉字,以及抄录的各种经文,说明儒家文化早就在此流传。(28)
高昌的第一个麴氏国王麴嘉,曾经向北魏求借《五经》及大量中国史书,并聘请汉廷官员为博士,教育高昌的学生。高昌政府的公文也是用汉字书写的,在格式和措词方面,也类似汉魏中原的公文。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高昌王朝的使用中原政府的铸币,而在自制的钱币上采用汉字。
《新疆钱币》图册上编第22页中,分别载有3枚高昌吉利钱,据悉全部出土于吐鲁番地区。由于是彩色摄影图片,其中编号075那一枚,我们仔细地分辨一下,可以看出钱体上有经过磨损的痕迹,但是,另外074和075号二枚,则保持原貌基本上没有磨损(29)。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高昌吉利”钱是朝廷特别铸造的、专门为官员和贵戚赏赐而用的、具有吉庆祈福性质的、一种非流通钱币。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
版主
本站身份:
VIP会员
发表主题:
610
论坛精华:
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7249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4-11-25
2009-09-17 20:02
19 楼
五、“高昌吉利”钱的铸造年代及制造者
“高昌吉利”钱的铸造时间及制造者,由于史无明载且缺乏足够的出土实物证明,对此我们不详。但是,根据新疆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文物管理委员会、铜川市博物馆、旅顺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以及日本龙谷大学等文物单位和海内外个人藏家所收藏的“高昌吉利”钱实物来看,除内蒙古杨鲁安1枚出自西安周边地区外,其余几乎全部出自新疆的吐鲁番,即古高昌王国故地附近。目前,据已经知道下落的所有“高昌吉利”钱分析,除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实物来源尚待公布外,唯一的是陕西省博物馆所藏的那枚“高昌吉利”钱,是从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文物中发现的。因此,至今所有有关研究“高昌吉利”钱的学者,都认为该钱是高昌王国所铸造,当无异义。
虽然,我们对“高昌吉利”钱的制造时间不详,但是,既然认为该钱是高昌王国之物,那么,我们可以根据高昌王国的历史进行研究。首先,能否确定该钱制造的上限和下限。关于货币制造时间的上限与下限,并非该钱制造时间的定论,而是最早(上限)与最晚(下限)两个时间的概念。高昌国灭亡时间约在唐贞观十四年(640年),故其下限应为公元640年。这个结论是目前大多数的学者都能够接受的。
“高昌吉利”钱制造的下限,首先,得到何家村出土唐代窖藏文物的证实,郭沫若先生在生前曾经撰写《出土文物二三事》,对此进行过详细的考证;其次,又有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第519号唐墓出土的一枚“高昌吉利”钱实物证实。显而易见,此前日本奥氏《东亚泉志》、丁氏《古钱大辞典》,以及黄文弼、荷兰Dr.Tjong Ding Yih (易仲廷博士)等的“元钱”之说被彻底否定。
«
1
2
»
Pages: ( 1/2 total )
快速跳至
>> 网站建设
|- 安全支付
|- 建议意见
|- 各类申请
|- 管理团队
>> 专业讨论
|- 独家访谈
|- 历代古钱
|- 机制银币
|- 中国铜元
|- 历代纸钞
|- 银锭研究
|- 铜镜鉴赏
|- 徽章铜章
|- 人民币区
|- 外国货币
|- 邮票磁卡
|- 古玩杂项
|- 花钱栏目
>> 特色论坛
|- 市场行情
|- 泉言小語
|- 代用币区
|- 吉林铜元
|- 川陕货币
|- 评级鉴定
|- 江南银币
|- 四川银币
|- 四川铜元
|- 麦老学堂
|- 东三省毫
|- 机制方孔
|- 大头小头
|- 西域钱币
|- 马兰专区
|- 原创擂台
|- 聚会写真
|- 眼力学习
|- 收藏资料
|- 纠纷调解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关于我们
|
本站地图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网站联系电话:
13091388252
完美
纵横拍卖
纵横客服
纵横送拍
钱币纵横【www.coin007.com】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ICP经营许可证:冀ICP备08001546号-1